坚持原创的1003篇 毕竟网飞也不能迷信了

昨晚《歌手2024》直播,Chante Moore刚下飞机,降维打击,实力碾压,C7高音立马都把我唱得清醒了。

天灵盖都打开了,和别人仿佛两套音响设备。

我和小伙伴感叹了一下,内娱音乐因为修音,对口型破坏了生态,同理还有影视剧,所以关起门的狂欢,一打开门就emmm。

当然总会有进步,也有有良心有职业信念感的人在默默坚持。直播虽然胆子很大,总算直面了现在的行业,和靠港台歌手和老一辈歌手撑起来的乐坛。

所以,我在坚持推荐更优质的作品,摒弃那些本就该被淘汰的劣币。

作为创作者,有责任去引导大众的审美,去传播正能量和有意义的文化财富,给观众提供更多种“阳春白雪”精致文化的选择,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存在。

允许有下里巴人的通俗流行文化的泛娱乐化的存在,传递简单易懂的快乐;

但不能一味迎合市场,追求短平快的快餐文化带来的效益。甚至故意去追捧所谓的狗血,负面,粗鄙,求KPI。

作为观众,我们要学会拒绝,被持续给予单一的浅显容易粗鄙的东西,宽容地对待多种多样的艺术表达,文化作品。

我们要坚持发出声音,我们可以欣赏有品位有深度的作品,愿意支持那一小拨坚守初心,愿意从事性价比不那么高的事,做着优质原创文化作品的人。

我都写到1000篇,至少不会轻易说瞎话,闭眼夸了。

最近的新剧,但凡能看,好看,很快都会被我消化完,追平。

因为太缺了。

“迷雾剧场”好不容易抬出一部剧。

没想到,作为悬疑剧,会如此寡淡。

《不可告人》

不管是故事梗概,案件框架,人物关系,暗线关键人物出场,全都是明晃晃的直给,没有正经的悬念设置。

看到有观众反映,很烧脑,很紧张刺激。

我从第一集就开始疑惑,一直努力2倍速划拉到第六集过半,感受了很久:

有没有种可能,是因为剪辑特别乱,起承转合故事线安排得特别不顺畅,导致的观感断线,所以人为制造了一部分观众的理解困难?

以及打戏的镜头太晃,让人眼晕,而不是心惊胆跳。

整个剧情,全在呼之欲出,平铺直叙,那些处理悬疑叙事的剪辑,都很表面。

对看了绝对有几百部悬疑犯罪题材作品的我来说,没有一点意料之外,而且也太情理之中了。

Bug特别突出,又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

于我而言无法继续了。

最多在大结局的时候,验证一下,可有意外的内容展开。

大概率没有。

看到了宣传的努力,说是这部剧是“迷雾剧场”里打斗场面最多的,那确实得承认。

可是,这些时长占比非常突出的场面,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也没有什么揪心的必要性。

时长精简到12集,就要考虑好取舍,又不是看成龙的动作喜剧电影,中国功夫是重要看点。

说到底,这种细节的质感,要建立在故事精彩的基础上,才能锦上添花,绝无可能雪中送炭。

至于可有可无的感情戏,更是毫无必要,虽然没出错,但是没有对故事有很大推动性。

可以说很多人物的存在和戏份合理性,都值得好好推敲。

如果没什么值得夸的内容,我就不写太多字。

毕竟,我对曾经的“迷雾剧场”真情实感地上头过。

《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非常喜欢。

《在劫难逃》也算可以,《八角亭迷雾》开始曾经的好感度滤镜就消失了。

那时开始,就不会只因为是“迷雾剧场”就信任地打开观看。

反而是隔壁的X剧场,去年还有多部进入惊喜国产十佳剧。

《繁城之下》《漫长的季节》都很好。

竞争卷起来,也挺好。

一部剧,如果都已经完结,还没出圈,在我周围的讨论度很低,就证明也确实一般。

观众还是诚实的。

作者: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百家号/头条/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公众号/豆瓣@芸淡风倾,微博@芸淡风倾_紫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