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老狐狸》,感觉本片似乎比宫崎骏老爷子的新作更适合叫《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个名字。

影片的主旨就是——面对“老狐狸”谢老板和“老好人”的父亲廖泰来,这两位人生价值观完全迥异的男人,在最容易被影响的懵懂年纪,童年的廖界会选择怎样的人生之道?

...

这是一部拍得沉稳细腻、格调复古的影片,以至于在近年来华语片显得颇为罕见,美术风格与配乐,观影的时候都会让人时不时想到杨德昌侯孝贤上个世纪的那些经典作品,甚至还有某些王家卫的影子在里头(经典的抽帧镜头)。

电影中九十年代初台湾的时代背景和大家的生活风貌、闽南话对白也让我感觉很亲切而怀旧,似乎在某些早已变得像晕满雾气的毛玻璃那样模糊的童年记忆里,我也依稀遇到过那些人、那些事,像是走过家门前身穿一袭明艳红裙的漂亮姐姐、闽南腔调粗鲁的中年汉子、踩着自行车骑过出租屋巷子时的夕阳逆光,一些琐碎的早已远去的年月。

...

这确实是我喜欢的好电影通常拥有那种隽永的质感。

但如果说它还有什么不足,大概就是相比前面提到的大师之作,譬如《一一》、《牯岭街》、《童年往事》等等,少了一点松弛的自然感,从说教式的台词到演出多少都有种隐约的刻意。老狐狸的台词虽然经典,但也将剧作想表达的主旨说得太过直白了,在与观众的思想交互中缺乏了一些暧昧和让人解读自悟的空间。

反倒是剧情交代上,又显得不清不楚了。几段人物纠葛到了电影最后也没有交待完、廖泰来在初恋和漂亮姐姐之间的游离,华老板针对老狐狸的计划,影片开初介绍的股市泡沫对市民生活的影响……这些通通都没讲明白就无声无息就收场了,虽非本片重点,但还是显得遗憾。

影片的重点,还是有关于廖泰来和老狐狸的两种价值观,他们的存在代表着世间普遍存在的两种人——

...

一种是在乎别人感受的人,另一种是不在乎别人感受的人,而往往是后一种人可以过得更好。

听起来很不公平对吧,但这个世界什么时候又公平过了呢?

现实一直都是这样,过分在乎他人感受,就连快乐时也不敢过于张扬、生怕刺痛那些不快乐的人,只会让自己活得愈加卑微和谨慎,严重的,还会终日困于抑郁和对自我的自省;而能从别人的苦难之上无所谓践踏而过的人,因为不讲规则无所限制,往往也能更快地找到成功的捷径。

古话很早就说过了不是吗?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或者再换一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那些在乎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真正拥有快乐的,因为他们要替别人承担起这个世界痛苦的总量。

许多敏感的人,每每看到社会不公道、新闻热搜上的人间惨事时,也会感同身受地觉得痛苦和难过,为他人的不幸而惩罚自己,但另一类人根本就不会在意,看了也只会撂下四个大字——“干我屁事”。

...

尽管老狐狸们也可能会在某些情绪化的瞬间去思考这种人生的价值,甚至也会在晚年时后悔,然后希望通过某些慈善、放生、信仰的行为去弥补被他人孤立后内心产生的空洞,但最终,人生早因为本性而定型了。

是要做个高风亮节、但因为善良而显得软弱的人?

还是做只冷漠无情、能利用别人的弱点的老狐狸?

电影的结局,是廖界同时吸收了两者,在长大后成为了一只善良的老狐狸,用圆滑温柔的方式地对抗这个世界的没道理。电影里他的成功显得有点轻而易举,但任谁都知道,这样的结局太过理想化了。

不过即使很理想化,即使我们只能做到将刀片在丢垃圾时在纸板里包好避免割伤环卫工人的这一点点小小的善良,这世界多一些更在乎别人感受的人,多一些“失败者”的背影,是不是也有可能变得更好一点点?

而你呢?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