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作为一个基层工作者,在单位组织下观看了接诉即办电影《您的声音》,心里实在很复杂,随笔两句。
片名《您的声音》,顾名思义,诉求人的声音,主线讲的是接线员小姑娘的故事,穿插了几个停车难、老楼加梯、绿化等案件办理的故事。所以片名也可以过度解读为还有接线员和办件人的声音。
最触动我的一点是里面的外国人到市民服务中心参观的时候发现有那么多的活人,在接线承担了大量的咨询反馈,甚至是发泄情绪的电话,他说这是非常惊人的,在他的国家里面,如果你想咨询政府问题,你只会收到让你转接123等等甚至都不是真人在负责和你说话,让我一下子联想到了秦始皇,下面的士兵训练得非常勇武,包括劳工也是,用大量活生生的人建造如此大的秦皇陵,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总之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中国人太有美德了,身心有着较强的接受力,这当然是很好的,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但不可否认,对自己人太狠了!在用人的过程中,有着对下位者缺少人文关怀的特点,容易忽略每个个体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是该有的情感,不管是接线员还是办件的来说。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非常让我感慨万千,在那个程序员转型的社工委屈的说出自己的经历,在她的社区书记说到自己给接诉即办反馈不合理诉求应该被限制的一些建议,最终一个字都没有被采纳时候,她的苦笑与失落,也深深刺痛了我。大荧幕上,一个是坚韧的苦中作乐安慰自己的基层工作者,一个冷静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高层立法者,她们二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都很优秀也许高考的分数都不会差很多,但是站在了不同的位置,地位便可以悬殊,如此不讲道理。而细细分析,抛开高位对于基层实际工作了解多少的问题,即便没有同底层老百姓打过多少交道,对人性的看法也很乐观,但你起码应该作为一个理性的客观的存在,应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不合理诉求到底占了多少比例,虚假诉求占多少,包括大量不应该接的案件占据了多少政府精力,浪费多少公共资源,产生多少不良影响……精细化治理的前提是尊重科学、顺应规律。在说出宪法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有批评建议权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基层的声音就不是声音?基层人员的建议就不属于公民的合理化建议?这种傲慢像是一桶冰水,难道在接诉即办立法的问题上,只有顶层设计者才配发言?

认真想一想,当一种批评建议权没有受到任何的束缚的时候,当一个好用的工具被开发出来却对使用他的人没有任何限制的时候,对于这个工具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需要承受多么大的压力来维持住好用的现状。DeepSeek处理任务只要十几秒都会繁忙,而这个工具的构成是活生生的人,是巨大压力的考核下白加黑不得喘息的基层工作人员,什么诉求都接必然无处可派只会流向基层兜底,让本就繁重的基层工作,还要负担大量的,不是基层或是简单吹哨就能够解决的,复杂性问题及无理诉求。且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加班、压抑自己的情感、甚至违背公平的原则,包括不限于随时陪聊上门甚至自掏腰包请客送礼给好处,在接诉即办沉重的一刀切似的排名考核压力下,公平与正义的天平会倒向谁人?

诚然,这项政策初衷是好的,实际效果也是利大于弊的,只是公共治理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接诉即办能推动的,还需要深入的改革,包括接诉即办本身也是一样,是个好东西,整合大数据利国利民。继续改革吧,就像接线员这种信息录入分类归纳的工作,让AI去干好吗,接线员往死里背可以记太多的类目,有必要吗?意义何在?就是为了让社会的二流子向活人发泄情绪的体验更好吗?纯折磨啊。

还有就是希望多完善一下制度吧,保护一下活人的权益吧。接线员还能倒班,不少基层的真的在白加黑24小时办件一点不夸张。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基本工作时长来讲,还是从考核压力来讲,从接件办件派件范畴来讲,还有太多问题需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