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夜场看完的电影,就一直想写个影评,结果昨夜看完实在太emo,专程驱车买酒喝到了吐,没能来写。倒是我这才知道,为什么国内会有“啤酒场”。毕竟如果我也能边看边喝酒,我只会嫌啤酒度数太低了。虽然真正提笔写的时候,才发现分明受到了那么大的感触,还是有些无从下笔。或许需要哪天再去二刷一次。

这个片子从一开始放出《“这个班一定要上吗”特辑》,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一直都想一看究竟。外加上“裁员”“合同工”“转正”等字样,狠狠抓住了我这样一个应届毕业生:因裁员潮导致整体就业环境巨差而失去实习转正机会并一直没能上岸,如果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就要失去合法身份,要被强制回国,所以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就要去做合同工,当赛博奴隶。虽然我还没能有幸以正式工身份上过一天班,但这些发生在职场里的事情,也一样对我有着深远影响。所以这些关键词的出现,就更加让我期待这部电影。所以自从国内定档,我就一直在关注,美国什么时候定档,最终还是盼来了美国定档的好消息。

...
酒后交心

这个片子,至少是结尾《打工人之歌》的创意,是来自新东方2019年年会的《释放自我》。甚至我看完电影又回看了新东方年会的视频,发现舞台布置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第一次看的我还是在本科象牙塔里天真的小孩,看了那个吐槽歌曲的视频,笑个不停,根本体会也意识不到那个视频当时之所以能火,并不是因为歌词全是乐子,而是歌词字字有千钧。那里面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应该也是最火的一句词是,“干活的累死累活,有成果那又如何,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这个在电影中三人天台对峙戏中,马杰也有讲意思一模一样的话:“工作是我辛辛苦苦做的,但人家比咱们会汇报,那功劳就是人家的。”还是天真学生的时候,只会感叹一句“真荒诞啊”,但后来才知道,这其实才是真理。

...
胡建林

马杰应该是本片最有关注度也最出圈的角色了。且不说现在火遍全网的“人夫感”和网上各种对着马杰形象的拓展解读甚至是意淫,就是纯纯作为一个打工人,马杰的形象也是非常鲜明与典型。不同于胡建林,上文说他始终追求“正确”,马杰不会。他第一时间意识到胡建林是被错调的时候,没有选择马上向上司报告,而是在权衡利弊、综合考量对自己的利害之后,决定将错就错。再像天台对峙时,他一把夺过胡建林的证据,冲到了大楼边缘,表明揭露真相会意味着让他和他的家庭全都受到牵连。与其去选一个“正确”的选择,不如选择一个对自己好的选择。毕竟在他那里,情况更像是一个一边是标准件厂三百多人、一边是自己一家老小的电车问题。而在此之前,影片中无时不刻展现出,他不是一个有大理想的人,不幻想着升职加薪、飞黄腾达,只希望首先要保住自己的饭碗,不要被裁。他也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并在电影中展现出他调整过后的良好状态。即使看到胡建林什么也不会,尸位素餐,甚至阴差阳错连升三级,最后从自己的下属变成自己的上级,也都毫无怨言,毫无嫉妒可言。他一直谨小慎微、勤勤恳恳,不就是广大打工人的真实写照吗?也难怪网上大家都在讲,“白客是真的上过班吗?”再加上他的一些小毛病,比如说爱八卦,这更加让这个人物变得真实,变得具体可感,仿佛他就是我们身边的同事,甚至就是我们自己。所以如果要对比马杰和胡建林,那马杰一定是最真实的那个,他们的真实程度,完全无法比较。

...
潘怡然

至于剧情,我就不做过多分析了,网上已经有很多优秀的分析,我看完之后也是感受颇丰,感觉又丰富了之前的认识。不论是“董事长是最终赢家,将Thomas所讲的‘当领导的三个方法’运用自如,当徐总当坏人完成裁员,再借胡建林之手除掉徐总及其党羽”的解读,还是“董事长就是胡建林的精神父亲,是胡建林永远追捧、信奉与维护的对象”的分析,抑或是“恶只到宰相,皇帝是被蒙蔽且善的”的总结,我都不能够再赞同。剧情上,我目前就只聊聊我对结局的看法。

电影最后大闹年会后董事长出来扮演青天大老爷的情节,确实有些大团圆,但在此之后,又依然是真实地令人深思。在董事长宣布完之后,从舞台下来的Mark就问Peter:“咱们这次站对队了吗?”这里往小了说,即使三人大闹年会,让徐总、Thomas、Tony、庄正直等人下了课,但企业内部的办公室政治、站队现象,并没有发生一丝一毫的改变;往大了看,三个人大闹年会的作用,就和现实生活中,这部电影的作用一样。观众看了、爽了,看完了之后甚至会和我一样久久不能自拔。但除此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没有改变,也无法改变。电影终究只能有反映问题的功能,而不是解决问题。即使你拿《熔炉》等韩国电影举例,我也只能说,它们也只是做到了反映问题,至于问题到底有没有解决,完全取决于那些该对这些问题负责的人,到底想不想去解决。

至于一些精彩的小细节,我感觉还需要等上线流媒体之后,再反复看看,总结整理一下。比如那些华而不实的互联网黑话,还有片中频出的金句,比如“‘优化’不是歌好词吗?”“我干得兢兢业业,上司在莺莺燕燕”等等。我个人的话,还捕捉到了一个小细节,就是大鹏所住的样板间窗外,那个“人生巅峰”的灯牌。“山”字头接触不良,一直在闪烁,偶尔就会变成“人生颠峰”。不知这个是否是对“是非颠倒”“靠歪打正着走上人生巅峰”甚至是“人生‘癫’峰”等的隐喻。

在这篇文章最开始,我有提到我和与我同场观看的观众,在观影时的不同反应。因为我是在美国看的,所以观众都是在美华人,有中国留学生,也有土生土长的ABC。我不知道那些全程笑着看完的观众,到底是ABC还是家境殷实的留学生。但就看我哭的稀里哗啦的时候,他们还能依然嘻嘻哈哈,我相信他们一定没有了解过国内职场,更没有受过国内职场的荼毒吧。他们这些能笑着看完全片,看完后轻飘飘地吐槽一句“这片子真浮夸”的华人,生活一定很幸福吧,我是真的羡慕啊。

当然,其实我也没有在国内以正式工身份上过一天班,只不过我还是深深共鸣住了。所以这也可以算是替大家想到一句话来怼我:“你都没在国内正式工作过一天,哪里来的资格自称‘感触颇深’?”

最后,希望所有辛勤努力的打工人,都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