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莎选择去报警的时候说实话我很惊讶。在明知道会输掉这场案子,在明知道这可能会摧毁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还是会选择去报警,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坚定地忠于自我的体现。我都可以想象,如果在同样的境地下,我一定会选择默默忍受下来。

我觉得东亚女人太擅长忍了,我们的人生中好像有太多太多不得不去妥协和让渡的时刻。外貌规训,催婚催生……这些影响整个人生走向的选择上,我们都在妥协都在忍。而在这种界限很模糊的处境下,我们就更加没有勇气去反抗了。都已经在和这个男的暧昧,之前也发生过关系,并且这一次发生关系前半节都是自愿的,这个时候即使遭遇到了不愿意的情况,我都可以想象我连报警的想法都不会有,只会默默地吞咽和消化这份恶心。

看到最后,感受到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那种感同身受,然后惠及全体的力量。泰莎在自己深陷性侵事件之前,她也不理解之前处理过的那些案件中受害女性的心理,她只是遵循过往的司法公正理论,去扮演好自己辩护律师的角色。但是当她真正身处其中时,她理解了,并且她决定要speak out。到最后,泰莎决定对法官说我有话要说的时候,这一刻你会感受到她不仅仅是在捍卫自己的自我,更是她作为一个女性法律从业者为全体女性发声。她能够去指出司法体系中的问题,去更合理地表达出她的诉求,去呼吁不一样的改变。

就算到了最后泰莎败诉了,但是所有目睹了全程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她拼尽全力去反抗了这个从一开始就知道强大的、难以抗衡的体制。她非常勇敢,非常有力量,做出了她所能做出最好的表现。她太棒了,即使是最后的结局,也无法为她的经历定论。她值得公正,值得被嘉奖,值得被抚慰。只是这一切都太无奈了。

女性在这个男权社会下,有些痛苦糟糕的经历似乎避无可避。它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泥点子,不是砸中你就是砸中我。看看你的左边,看看你的右边,迟早会砸中我们三个当中的其中一个人。look at your left, look at your rights这句话多次出现。从三个人当中会有一个人无法毕业,到三个人女性当中就有一个女性遭遇过性侵。就好像三个人中总有一个不能达到世俗意义上的正常标准,好像总有人应该要为自己感到羞耻。

之前三个人中米娅退出了法学院,去当了演员。虽然在剑桥法学院的衡量标准下她是不合格的,但是其实她走向了更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都会说,人有一种本质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人人生而平等。可是我们心里又太清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一个正常的标准在那里。只要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都好像会成为残次品,被党同存异地清除掉。讨论性侵这个问题也是如此。实际上我们早应该去反思,这样的判断标准真的对吗?有一个女性遭受到了意料不到的厄运,她就应该被迫承受之后所带来的一切生活的崩盘吗?结构的问题落在个体身上又怎么能够去承担呢?

苦难无可避免。但是真正宝贵的是,感受到同样的痛苦时,我们可以一起去推动事件的发展。当我们振臂高呼时,对还没有身处事件中心的人来说,可能再声嘶力竭的呐喊,她们也无法更深的共情和理解,就像泰莎那个时刻也没有理解詹娜的发声。可是詹娜的形象一直留在泰莎的脑海当中。当她自己身处类似情况的时候,在她痛苦煎熬的782天里,可能她每一天都在更深刻地理解詹娜当时说出那种话的想法和力量。这就是我们不断发声,不断创造,最大的意义所在。

可能一个单一的作品,一个单一的表达,很多时候触动不了足够多的人。可是当有越来越多种的叙述出现,有越来越多种丰富的表达出现的时候,那么它总会带来越来越多的改变的。每一次发自内心的表达都会触动一些人。你的表达即使当下没有打动对方,没能改变现状,没能有实质性的推动,可是它在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这就是表达的力量,以及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的过程。

再扩散到生活当中所有的低谷和挫折也是如此。人可能遭遇的人生困境,其实都是相似的。但是当你没有处于那个困境的时候,其他人即使发自肺腑、痛彻心扉说出来的言论,做出来的作品,你可能都是感觉,噢我明白你想说什么,我很尊重你,但我只能保持礼貌的状态。这不意味着那些肺腑之言就没有价值的,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之后当我们体会到同样困顿的时刻,我们就会想起它。

这部作品既让我感受到对整个女性社会处境的反思,又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优秀的创作能给人带来的力量。就像是这部优秀的电影传递给我带来的触动,让我找到了一种还在不断观影,不断看书,不断写下文字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