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爆发以来,四处走走成了最有可能触发密接的行为,居家成日常的我们每天除了刷刷手机,就是陪娃上网课。精神世界的一片荒芜,让现下的我们逐渐焦虑。
既然哪里都去不了,不如来看最新推出的《文学的日常 第二季》吧!本季延续了第一季以朋友的拜访为切入点,讲述了包括作家、诗人、编剧、歌手等拥有诸多身份的文学家们的日常精神世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活色生香的文学宝库,让你犹如进入了一座真实且宏大的哲学殿堂,随着刘亮程、洪启、于坚、李修文、韩松落等人的脚步,游走在赋予他们创作灵感与生命的故乡,听着他们讲述文学与现实间的纠葛,在一句句人生哲语中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
西北的荒凉在我们眼中了无生机,在文学家的世界,它们却充满了活力。李修文称西北是他人生中的一座圣殿,因为获得了城墙的教诲、骆驼刺的教诲,李修文才能在沉寂了10年时间之后,又重新拿起笔写作。
他认为,作家唯一的功能就是代表自己、代表一部分人说话,说出那些不能说出的话、发出那些发不出来的声音。他将作家比喻为一个声音神殿里的吹鼓手,寻找着可以写人民、写生活、写世界的声音。
在李修文与韩松落谈及写作的动机,或者说为什么会写作时,“恐惧”一词的出现确实让人感到非常意外。李修文称儿时他放学时需要路过一片竹林,有人传言每晚竹林里都有位老太太坐在那里纳鞋底儿,这种具象式的恐惧占据了他的内心,所以为了对抗这种恐惧感李修文每次都强迫自己给自己编故事。
后来他看到一种解释,是美国著名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老师问她“你为什么要写作?”在回复老师的信中她完美而真实的解释了这个问题。艾米莉·狄金森说:我就像路过坟场的一个小男孩,因为害怕我唱起了歌,先生这就是我的写作。而李修文称,这是迄今为止他所听到的对写作最好的解释。
很多作家的写作基于丰富的想象,但仍旧摆脱不了现实中的日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听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第二季中的文学家们对于故乡有着非同常人般的理解,他们在写作中往往投入了常人所不能发掘的事物、感悟、延展,所以我们在观看作家故乡景色的同时,探究的是他们写作时的精神世界以及作品中丰厚细腻的人生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