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许多人解析过这部影片。的确,倘若无法参透导演在剧情结构上的安排,观众必须要借助影评或通过二次观影的方式回味。本人也看了两遍。由于对剧情没有预先的了解,我同样在最后四十分钟里陷入了迷乱与困惑,不断猜测人物的身份与其对应关系,有了梦境和现实的倒错感。于是,在已知影片叙事结构之后,本人又进行了第二遍的观赏。很少有影片,能让人产生刚看完就知道自己一定要再看一遍,并且心甘情愿、发自内心地想要再看一遍的感受。

不出意外的是,第二次观影的体验更令人沉迷震撼。在知晓内容与结局的前提下在梦境中潜行,每每触及梦的边缘,或是梦的深处,那种几近破碎、摇摇欲坠的恐惧感,每一次都揪住了我的心脏。当幽异缠绵的音乐声响起,凝视着不合常理的事物,生怕错过哪个细节,全身心最投入的时刻,竟是离脱离梦境最近的时刻。镜头的移动与景物的呈现,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的转换,潜意识仿佛在影音的领域中起伏,挣扎着消融着,强迫我们去接触思考恐惧与恐惧的本质。

没错,这部影评给予我最大的感受便是恐惧,蛰伏于我们个人意识深处的忧虑与惧怕。虽然林奇在影片中添加了黑色幽默的元素,但仍然无法化解整体的诡异与阴郁。它给人带来的恐惧并非是一两个突然跳出的惊悚面孔,或是一具腐烂丑陋的尸体。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用一个个镜头和场景,用模仿梦境的方式为我们缓缓呈现出那些黑暗与腌臜,就像将人缓缓沉进不见底部的汪洋。我们在梦中的退缩与犹豫是潜意识里的畏惧,在梦中的乐观与成就对应着现实中的悲哀与落魄。前者在我们不得不潜入这场梦的时候,已经注定了最后的揭露与面对;后者在梦境退去后,那种幻想的美好只会再次掀开不愈的伤疤。个人认为,本部影片已经触碰到了电影的本质,不是因为“电影就像梦境,拍电影就是在造梦”,而是大卫·林奇对影像以及他想用影像表达情绪的能力已经至臻完美。最后那句“寂静”(silencio),梦境、影片、现实,三个世界在这一刻汇聚,彻底将我征服。

...
silencio

总是会下意识地将《穆赫兰道》与伯格曼的《假面》比较。不仅是因为它们主角的身份都是演员,都涉及两个年轻美貌、性格迥异的女人的相互迷恋与背叛,还因为它们都透露着类似的可怕气质与深刻的惊恐。它们的主题在情绪方面是相通甚至可以说是一致的,只是《假面》更多的是对现实以及个人心理的剖析与审视,《穆赫兰道》聚焦的则是更深的心灵与难以捉摸的潜意识,一个更具现代性的内容。再有,它们一个被镌刻在伯格曼冰冷残酷的镜头中,一个被溶解在林奇阴郁华丽的场景里。

...
异曲同工之妙

不得不夸赞娜奥米·沃茨的演技,整部影片的大半建立在一个梦想、爱情被好莱坞的浮华虚伪葬送的女孩身上,其现实意义不过是人物本身的延伸。如果没有出彩的表演支撑,它无疑会垮塌,而且女主两个身份之间的反差,同前后内容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对应互文一样充满可探究的空间,那一个个特色要求演员的面部必须要有足够可解读的信息。娜奥米贡献的表演与《假面》中丽芙·乌曼的演出一样,是伟大而不可或缺的。

伟大的表演

我的影评不在于解读剧情,比我解读能力出色的大有人在。但剧情并非电影的本质(事实上,也并非文学或者任何其他艺术的本质),悬疑绝非本片的重心,它能给以我们的,是沉浸式的体验,是一场魔法似的心态模拟与探究之旅,一场令人不愿离开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