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这是我的文学课期中作业,写完并不满意。《阳》算是我最喜欢的华语片,但越是喜欢,越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我爱的是那种朦胧的意境,是难以捉摸的意识流。另,标“*”号的部分为min感词。
《阳光灿烂的日子》以WG为背景,却没展现出同类型影片例如《活着》、《蓝风筝》、《芙蓉镇》所刻画的时局动荡、家破人亡,是一群军属大院的孩子避开政治风波的私人成长记忆。“阳光灿烂”与黑暗的时代形成鲜明对比,而它却应该是青春的底色。主人公马小军过于充沛的生命力与他不成熟的身心作为一对矛盾,引发的是必然的痛苦,最后会在二者之间达到某种微妙的平衡,挣扎的过程谓之成长(张萌萌,2011);这是一代青年的必经之路。
个人无法逃脱历史的洪流,本片虽有反传统叙事之意图,时代对个人的影响也是潜在的。除开电影里直接呈现的集体表演、父亲服役、羞辱老师等典型画面,马小军的军属身份、他父母因成分问题而不幸的婚姻也多少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此外,他们对《列宁在一九一八》的台词模仿、露天电影、观摩禁片也具有时代性。相似的影片还有以**事件为背景的《**园》、聚焦**运动的《戏梦巴黎》等等。与其说这段历史仅仅作为故事背景,毋宁说它是主人公直接体验的时空场域。
那个一切传统权威被消解的时代与马小军青春期的迷惘交织,催化出他英雄主义幻想(孙淑卿,2013)。少年产生主宰世界的欲望是极其正常的,然而缺乏社会价值的约束与引导会导致成长过程的自我迷失(徐俊武,刘春霞,2008)——一方面,自我消融在不切实际的政治幻想中;另一方面,对权力的渴望外化为逾矩行动。
影片开头幼年马小军的旁白,“如果中苏开战,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将由此诞生,那就是我”,道出他的英雄主义情结;在母亲生产那晚,他也不忘担忧“这种战备观念,要是帝国主义发动突然袭击,还不全他妈完蛋了!”,政治思想侵占了他的自我意识,英雄主义的不切实际幻想使他忘记了自己还是个孩子。(程渝婷,2019)这种想法往往是危险的,《乔乔的异想世界》的小男孩在没有判断能力的年龄陷入民族主义,马小军也可能成为助纣为虐的群氓之一,所幸他的英雄主义个人色彩更浓厚一些。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渴望还表现在种种异常行为。为了吸引女孩儿注意,他毅然跳下烟囱;逃课的日子里他耐不住寂寞,撬开一家家人的锁,满足自己的窥私欲。种种超越常规界限的行为,暗示他对更高权力的渴望。权力欲的内化与外显,刻画出一个迷惘的少年形象。
英雄主义背后归根结底是无处安放的生命力,是急于寻找宣泄口的暴力欲望,是对被小团体认同的渴望,是对女性肉体的冲动与幻想。旁白说道“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有空出来伴随着我”,体现出青春的躁动本质;马小军们像“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无法像个孩子一样听话乖巧,也无法像个成年人一样成熟冷静,他们正处于叛逆的年纪。这群不安分的少年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小团体,他们逃课、打架、泡妞,无恶不作。马小军为了获得兄弟认同狠狠把砖拍向敌方孩子,像极了詹姆斯迪恩在《无因的反叛》中为证明自己和情敌赛车,二者都导致了对手的死亡;也许这是生命力过于旺盛的灾难性后果,自身生命威胁到了他人生存。
值得一谈的是这群少年的性幻想,在懵懂的年纪,性与爱的边界模糊。马小军对性懵懵懂懂,曾出于好奇吹破父母的避孕套。开放的于北蓓在这个小团体中俨然成为所有人的性幻想对象,她冲进澡堂被淋湿的身子,让一个男孩起了生理反应。而姐姐米兰则是马小军的爱慕对象,他把卧室墙上的肖像照想象成泳装照,偷窥米兰粗壮的小腿,在泳池含羞地观察她丰膄的身材。但是,很难说那群少年爱上了这两个女孩,对她们的憧憬情感也许只是他们无处发泄的过剩的性欲的投射。
其实,马小军们对性、暴力与政治的幻想本质是同源的。力比多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原指性冲动的推力,后泛指一种更广泛的首先以快感为目标的肉体能力。军属大院的青春少年们正值阳光灿烂的年龄,力比多充裕,他们追求精神刺激引发的肉体快感。这三者的关系不可割裂,暴力与政治欲始于性欲,暴力欲强化政治欲,政治欲最终又会回归性欲;它们的相互作用是潜移默化、不被注意的。在电影《戏梦巴黎》中,三个主人公在屋子里昏天黑地地做爱,却难以抛弃政治抱负,在挂满新浪潮电影海报又挂着**东像的房间里高谈阔论,在结尾选择涌入**狂潮。将生命力释放于这些事,表现形式可能不同,却殊途同归,是热血少年们的宿命。
然而,成长中的少年是不成熟的。马小军和伙伴拍婆子被抓进警局,点头哈腰地装孙子,也只敢回家对着镜子模仿大人训话,“你要是不去逮我,你就是我孙子!”,逞口舌之快。马小军和米兰也是不平等的姐弟关系,米兰眼中的他自始至终是个小弟弟、小男孩,她作为成熟女人爱慕的是刘忆苦这样的男人;当小军企图强暴米兰,却被反客为主、扒下裤子,他反而仓皇而逃。表面上那群天不怕、地不怕的马小军们是英雄,实际上他们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在成年人看来只是像古伦木一样的白痴(孟文彬,2007)。这种旺盛生命力与身心不成熟的矛盾,碰撞出的是无助与失落。当马小军看到米兰和别的男人谈笑,他内心必定是痛苦的,而这正是成长的代价。当对纯真的追求幻灭了,当巨大的青春力量开始消逝,他们便长大了(李爱丽,2012);阳光依旧,灿烂不复。
每个年代的青年人都有属于自身时代的迷惘。影片结尾古伦木那句“傻逼”暗示一代少年的落幕;时代在变,不变的是少年的迷惘。纪录片《少年·小*》主人公是一位90后少年,他在同样的年纪,经历的是由小粉红向愤青的蜕变;带上不同时代烙印的成长之路,基调却永远是阳光灿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