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公聊这部电影,他很代入。

也是刚出生的时候外婆带过他几年,妈妈上面有三个哥哥,二舅不学无术。

不过,他妈妈20出头就从四川嫁到江苏,很少回去,他从上小学以后,到现在30多,也就去看过三四次外婆吧。

我很惊讶他每次聊起外婆还是会哽咽,还说一直很想把外婆接到身边来住。在我看来,三十多年就见过几次,应该没什么感情才对吧,幼时的记忆还能记得多少呢。

其实虽然我外婆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死了,我对她没什么感情;但我是奶奶带大的,上到初中,周末从寄宿学校回来,晚上有时还是会跟奶奶一起睡。但为什么我对祖孙情就没有代入感呢?

昨晚和老公聊完,我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以致失眠到两点多。惊觉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像进入了一种情感隔离的状态。

电影里,男主的母亲跟他说起外婆得癌症的事,他一脸“不关我事”的样子。我第一反应不是觉得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冷漠,而是在脑海里演绎了一下,如果某天我爸突然跟我说奶奶癌症晚期了,我可能脸上会表现出惋惜,但心里应该也没什么波动。

以前不是这样的。上中学的时候看电视剧,看到别人奶奶去世的情节,晚上会梦到奶奶去世而哭醒。

我看电影的时候也哭了,好几回,不过眼泪好像都不是为祖孙情或说亲情而流的。

一处是在外婆把留了许久的石榴摘下给外孙吃的时候,一处是外孙固执地问姥姥自己在她的心目中到底排第几位,最后是外孙敲击棺木送别姥姥的时候。

追问自己痛哭的原因,朦胧觉得好像是因为我太想要得到某个人真真切切的爱,但又好像是因为过于自私。在我看来,男主一直以来也处于某种情感隔离的状态,想要得到姥姥的遗产,到后来已经不再是为了钱,而是想通过得到证明自己是真正被爱的房子只有一套,被选中的人才是真正被爱的人,除此之外,空口白牙。但其中也混合着自私的性格因素。

一直在付出的人,付出似乎成了他们的宿命;而一味索取的人,却总是能得到。房子给了只进不出的二舅,但男主在失望过后还是接回了外婆,与其说是因为爱,我更觉得是因为某种同情、不安混杂着不甘。也许隐隐期待,是否还有别的呢,除了房子,还有其他什么被爱的证据吗?同时,付出了这么多,多少也得有点回报吧。

我和奶奶变得疏离,好像是从我发现她对我的好都是有目的而开始的。“你吃这个吗......我的手机又坏了,你帮我看看呢。”“奶奶对你这么好,你长大了可不能忘记我啊。”“你将来嫁人了,我也不指望你给我多少钱,只要每次回来给我买点吃的玩的就行了。”相反,很少来看望奶奶的姑姑的儿子,却仿佛可以得到老人纯粹的爱,”你吃桃吗?自己家树上结的。“”吃这个饼吗,我刚做的。“

人总是要通过具象的得到才能感受到别人的爱,却又不喜欢别人对自己的爱里面掺杂着索取。

人无法从永远得不到回报的付出中感受到爱,所以一直不愿付出的我们感受不到爱,也是理所应当的吧。

外孙毕竟是得到了存款。而一无所得的人,该如何找到被爱的证据呢?仅仅一句,“我希望陪我到最后的人是你”,能让人感受到被爱吗?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得到遗产,还有资格谈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