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美人图》感觉包含的东西还挺多的,如果只是停留在“青涩”的层面,好像会忽略很多。
故事的起源,是一场“家族荣耀”的延续,从古到今,为了“延续家族荣耀”,很多人想尽了办法,这方面可以参考四大小姐的操作,现代人如此,古代大概更如此。
可惜的是,家里头的儿子不争气,只有个女儿却是画画高手。
为了家族荣耀,这女儿从此以后只能花木兰了。
这里头有一个疑问,这“家族荣耀”有这么重要么?
当然重要了,既得利益,谁愿意因为“断子绝孙”而断了香火呢。

想要东山再起,唯有投身当今第一画师的名下。
家族给花木兰也是下了死命令了,不仅要学成,还要搞死老师。
我去,这“教会学生,饿死师傅”的桥段,一点也不新鲜啊,难怪在“终极对弈”里头老曹收徒弟那么谨慎。
真的要做到如此决绝么?
朝堂之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斗争的残酷,超乎咱老百姓的想像,这个例子,要举起来可就多了去了,但,你只能在历史里头找例子。

古时候没有相机,也没有互联网,大老板想体察民情,只能依赖画师。
所以,画师的地位还是可见一斑的。
不过,这大老板,就不能微服私访一回么,总是依赖画师,难免会遇到当年“王昭君”的事儿。
所以,这所谓的“俗画”,并不是你想的那个,虽然,大老板私底下或许也会和嫔妃们研究研究,但绝对不会拿到台面上来说。

为了避免“歧义”,画师和花木兰出来,说的可是“风俗画”,这下,就是教授带着弟子到民间采风,不仅有名头,也有经费。
刚出宫门,花木兰就凭借一副“拾得”,拾得小跟班一枚,接下来的故事,和画师就没什么关系了。

其实花木兰矫情也没什么意思,大好的风景,你不看,小和尚都看了,真的是“不看白不看”。

自从偷看过之后,花木兰好像“开了窍”,目光所致,几乎都是这样的镜头。

这次“采风”,完全被花木兰搞成了公费旅游,啥“正事儿”没干,自己画的那些东西,完全过不了审啊。
所以,大部分的“工作”,还是由老师完成的,现在的学生都难带,比搞科研难多了。
结果,在大老板驾临的当场,花木兰的画不小心给泄漏了。
眼看着这又是一起“门”事件,小人当然借着机会使劲踩,教授当然一个劲的拔高。
把这事儿上升到一个高度,就会没事儿,教授这方面,很懂的。
眼看着就要逆袭成为“因祸得福”的名场面,但是,人家大老板没给这个机会,不过看在教授的面子,这次,只是略施薄惩。

眼看着要穿帮,但是花木兰有贵人相助。
这“脱水”的过程,可不是大刘在《三体》里头描述得那么乏味,一帮大老爷们,争先恐后的看呢。
哎,这事儿,可以做,但不能说,更不能写,当然,更不能画,最重要的,是不能传播。

花木兰几次“大难不死”,也是更加的“胆大妄为”了。
自己为自己的“事业”找到了理由。
说实在的,花木兰找的这些理由,感觉完全站不住脚的节奏,你如果说是“尊重自然”,或者搬出《春画》里头的那一套,多少还有点道理。
但是,这“风俗画”到底反映了哪门子精神脆弱,还真是想不通。

而花木兰根据此事画的画,竟然成了“传家宝”。
至于画面内容是什么,应该很清楚了吧。

然而,危机并没有过去。
或许,从“寺庙”开始,一切都是这个艺伎做的局。
然而,艺伎为什么会做这个局呢?
用“爱情”来解释吧。
她苦苦等了教授十八年,最后等了个寂寞,心里头大概也是相当苦涩吧。
教授当年连嫁衣都准备了,为什么就没有娶她?
是不是因为“家族地位”呢,故事里头没有交待,但根据咱这边的历史,杜十娘的经历并不罕见,一切,或许都源自于艺伎的“得陇望蜀”。

只是可惜,当年教授买给艺伎的嫁衣,如今被花木兰穿在身上给小跟班看。
得不到的那就毁灭。
在“爱情”这个问题上,艺伎和教授其实一开始都选择了妥协,“三人世界”没问题的,只是可惜,妥协换不来“爱情”。
故事的结局相当惨烈,和“美人图”已经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那薄薄纱衣下的无限情愫,只是成了一场“斗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