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期曾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还记得把它推荐给了好几个同学和好朋友(后来成为了男朋友)。当时喜爱的原因并不清晰,但绝不是因为情欲。可能是因为里面夹杂着复杂赤裸的人性,和与之鲜明对比下,某种能真正打动我的深邃爱意。
Malena-歌手:Ennio Morricone/专辑:Malena
一、于普遍性的情欲之中,生长出的单向“柏拉图”
对美丽传说的女主人公Malena和故事第一视角的小主人公Renato而言,小镇上人性的残酷善变与难以割席的动物欲,是浑浊的外部环境。而在这种现实猛烈的多种恶意环伺下,男孩Renato对Malena的情感,从少年荷尔蒙萌动带来的情欲,到一次次灵魂深度凝望之后,蜕变成的懵懂悠长又全然的爱意,让我看到了纷繁复杂的人性中,同时栖息着“柏拉图式爱意”的可能性。
正如影片结尾,老年Renato的沧桑独白:“我飞快地踩着脚踏车,像是在逃避似的,逃避她,逃避深情,逃避旧日梦想与回忆。我以为我已经忘了,我曾以为自己一定能忘记。岁月匆匆,庸碌生活,我爱上过很多女人,她们都对我说过‘记住我’,但我已将她们全都忘记了。但唯一我从来没忘记的,是一个从来没问过我的人,Malena 。”
Renato迷恋过她的美艳性感,为了靠近她,急切想要一日之间成长为可以与她并肩的“大人”。用他青涩而有限的阅历,用心聆听感受过让她沉醉的音乐,远眺过她的生动美丽,凝视过她的动情真挚,目睹过她的落魄无助,窥见过她在道德与生存之间的窘迫,凝望过她的羞愤,共情过她的绝境,祈望过她的前路,同情过她的爱人,欢心过她的新生。
Renato暮年这种灵魂深处的怀念,接近于永恒,是一种单向柏拉图式的爱意,在小镇上人们对Malena种种恶意的冲突比对之下,很美,且弥足珍贵。而这种美与贵,始于真实的情欲,生于全然的洞见与接纳,终于绵长的回忆。我想这种从普遍性之中,偶然生长出的,极为高级的人类情感,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时间的有限性。这也是为什么“红玫瑰”的象征意象能够广为流传。贪婪往往不会产生美,恰如其分的拥有也未必尽是美好圆满,而遗憾在人们心中则常常与永恒画上等号。
二、镇子里的人——看似复杂实则赤裸的人性
男人们对Malena,从她丈夫在外打仗时一开始的表面恭维,实则觊觎,到中间得知她为了生存辗转于不同男人之间,而那个男人不是自己时,发展为唾弃、奚落,再到最后德军离境,看着Malena被镇上女人们围殴时的冷漠、茫然与背弃。
表面的殷勤,不过是为了满足背后的玩弄。他们不曾真的渴望洞见与庇护这个女人,而仅仅是因为食色的贪婪。
女人们对Malena,从她丈夫在外征战时一开始的嫉妒与恶意,证实偏见,到中间发现她为了生存印证了她们的偏见时,发展为“理所应当”的谴责与贞洁优越,再到最后德军撤兵时,拿Malena“德军妓女”的身份充当她们暴力发泄多年愤慨与仇视的“正当借口”。
表面的敌对,不过是为了掩盖背后的嫉羡。她们不曾真的渴望耻笑与批判这个女人,而仅仅是因为无能的愤怒。
三、弱势的美丽——被人心亵渎的宿命
Malena,这个美丽的外来寡妇,她的存在本身没有错,但还是打破了这个小镇人心的秩序,男人们的垂涎与贪婪,女人们的嫉妒与孤立,让围绕着她的流言蜚语,传播开来有了必然性。
男人们都妄图和她发展不正当关系,女人们都惧怕与嗔怒自己的丈夫对她产生情欲,雇主们都惧怕流言蜚语与群体非议。小镇镇民的集体无意识,让她彻底断了依靠双手自立谋生的出路。在丈夫战场牺牲的消息传来,和父亲的相继离世之后,为了生存,众人迫使孤立无援的她必然走向“道德沦丧”,她的灵与肉也必然无法做出一致的抉择。当她一头红色短发坐在德军中间,当男人们次第伸来的打火机点燃了口中的香烟,那滴泪才是她的真实心声。但除了男孩Renato,无人在意。
男权社会的背景,叠加战争导致其孤身一人的情形,其弱势的美丽于她而言是生存的负累,于小镇男人们而言是妄图私有的美丽玩物,于女人们而言是恨入骨髓的红颜祸水。
自古红颜多薄命,这句源远流长的悲剧叙事,不是为了阐述美丽是过错,而是揭露了美貌、男权社会、人性阴暗面共同作用的因果。
当美丽恰逢弱势,被人亵渎往往成为美丽的宿命,就算有幸,亵渎没有在太阳底下发生,也在暗处滋生了无数次。
我能理解Renato对Malena的深爱,或许在二元对立的朴素道德评判标准下,她不是完美女神。但她曾跌宕起伏、落魄无助的不完美人生,本就是美的代名词。
Malena的美丽传说让我深受触动。
当细腻的思绪暂别电影的悲情美学、缺憾美学,回到现实世界,我最想铭记的一句内心感慨是:我想美丽于女性而言,客观上应是锦上添花,主观上当是自我欣赏,感性上许是毕生所求,理性上当它不值一文。
不是每段美丽传说都恰好有Renato这样珍视的观众,不是每个美丽的个体都能收获柏拉图式的真挚情感,不是每场美丽的亵渎都有人为之心碎流泪。
让你屹立不倒,让你挺到被人真实洞见、深刻连接甚至为人赞叹时刻的,永远是自身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