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惊蛰
从电影的中文名字《启哲》借用了男主的名字几乎看不出什么,而这个电影的英文名是The Third Solar Term,意思是中国农历的第三个节气—— 惊蛰。惊蛰节气标志着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启动,春雷乍动,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这层寓意也奠定了整个电影的核心思想,对于一个Gay男孩,探索自我、青春和人生的开始。
人物速写
启哲所处的时间背景影片中并没有直接给出,但我们可以推断,这是启哲即将离家踏上大学旅程的前几天的故事。可以从母子在车内对话“后天就要走吗?” “今天聚会都有谁?有没有我认识的” 之类的可以推断一二。启哲的家庭虽然是单亲,但从他母亲的穿着、举止以及驾驶的宝马5系车来看,显然是一个高知的家庭,母亲至少在企业中属于管理层。启哲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这种家庭背景通常给人一种刻板印象:家教严谨,注重细节,对教育的要求也很高。
螳螂
在影片中,启哲养的螳螂作为一种重要的隐喻元素频繁出现。螳螂在自然环境中是捕食者,以其勇敢无畏而闻名,而在影片中圈养的螳螂远离了它的自然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玻璃罐子象征着限制和束,让它孤独和不适。它的捕食能力和凶猛都被限制,显示出听话、脆弱和无助的一面。更进一步地,母亲“圈养”启哲对应 - 启哲饲养螳螂,螳螂的孤独、困境和蜕变与启哲的状况相互映照。螳螂的孤独就是启哲的孤独,螳螂的不适就是启哲的不适,螳螂的蜕变就是启哲的蜕变,螳螂的逃逸就是启哲的离开。
第一次,启哲说想把螳螂带走继续养在自己身边(和自己一起去上大学),影射他的母亲也想继续管着控制着启哲;
第二次,启哲说螳螂还没有成年,需要等螳螂蜕皮和成年之后在把公母螳螂放在一起交配。这里强调只有在蜕皮成年后,公母螳螂才能交配。若未成年的螳螂被放一起,可能会因为食欲而互相吞噬。如果把螳螂比作启哲,那么启哲在自己未成年时偷吃禁果,这意味着被红毛的欲望“吃掉”? 我理解,这促使他第一次思考爱与欲望的本质。到底什么是爱?到底什么是欲?红毛给自己吃红毛也吃自己,这就是爱吗?
第三次,在启哲即将上大学的前夜,螳螂蜕皮并消失不见。启哲在家中四处寻找,最终无果而终。这象征着启哲即将离开家庭的束缚,尽管母亲想要继续控制他,但她已无能为力。螳螂蜕皮也代表着螳螂成年和蜕变,这也预示着启哲自身的成长与转变。
第四次,启哲离开家后,影片结尾给出了蜕皮后的螳螂趴在窗户上的镜头。从螳螂视角能看见的背景也从启哲的家变成高楼林立的社会。这个画面暗示螳螂虽然逃离了玻璃罐子的束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但却依然被另一层看不见的屏障——窗户所阻隔。这映射出启哲虽已摆脱了家庭的束缚和红毛的影响,但仍未完全实现真正的自由。螳螂没有回到其自然的生态系统中,正如启哲前方的路漫长而充满挑战,虽然逃离了家庭束缚,但还有更大的社会牢笼,启哲(螳螂)依然需要面对生活的孤独与不适。无独有偶,在影片谈及骄傲月取消的时候, 启哲说“这有什么骄傲的”。显然,启哲对于LGBT是悲观消极的,是看不见希望的。这种问题最显然和直接的原因是源于家庭的压迫,而先细思LGBT的境况离不开的社会文化和环境性质。

红毛这个角色在影片中无疑是最具争议性的。一部分观众认为,红毛那痞气十足的性格对长期接受“正向”教育的启哲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另一部分则认为,红毛典型的渣男形象令人反感。这种分歧是有道理的,因为红毛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更是一个符号。导演在设定红毛这个角色时,赋予了他一系列鲜明的特质:高职学历、抽烟、言行粗俗、经济状况不佳、性经验丰富,他几乎是“反社会闲散人员”的象征。与此相对的,是启哲的母亲——一个拥有高学历、从事企业管理、举止得体、经济状况优越的女性角色。而这两个反差极大的人出现在启哲的生活中。启哲和红毛简直是两个世界的人,本不应有任何交集,然而,剧情却让他们有了戏剧性的碰撞。

这里的关键在于爱与性。红毛代表了一种启哲从未接触过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他是启哲对抗母亲所代表的“正向”社会期望的一种形式。例如,为了红毛和母亲说自己也想染红发(想想母亲对抽烟都如此敏感的人,怎么可能接受自己儿子是红发)。更进一步,红毛的出现,似乎是启哲在寻找自我、探索个人欲望和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催化剂。他让启哲开始思考,什么是爱,什么是性。我相信启哲一开始是希望红毛能给与更多的爱,任何人都渴望被爱。
启哲起初可能怀着一种天真的期望,希望从红毛那里得到更多的爱,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被爱。在他幼稚的理解里,性等于爱,一种给予与接受的互动似乎就是爱的表现。然而,深入与红毛的接触让启哲逐渐意识到,红毛对他的兴趣仅限于肉体上的满足,并不涉及深层次的情感。
对启哲最深最致命的打击就是红毛和母亲的对手戏。在母亲与红毛之间的交锋,就像是两个世界的碰撞:一方是高学历、讲究礼仪的成功女性,另一方是粗犷、不拘小节的社会边缘人。他们的碰撞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不仅是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冲突,更是两个世界的人的价值观的直接冲突。启哲夹在中间,显得尤为尴尬和无措。母亲不断退让,试图维持表面的和谐,而红毛则步步紧逼,甚至不惜挑战母亲的底线。
也许那一刻启哲明白了,红毛并不是真的爱自己,爱自己的人至少不能让自己这么难堪。最后母亲还是体面的说送一送朋友,足以见得母亲的行为举止非常有素质。

最后启哲送走了红毛,电梯关上那一刻。启哲也许是困惑,也许是明白了什么。但这绝对是对启哲重要的且有启迪的一课。红毛,拜拜了您!
母亲
我对启哲的母亲评价颇高,可能是因为我和她的心态非常容易产生共鸣。即便我前面文章用了一些家庭束缚之类的措辞,但我觉得她还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只要有管教引导,这种身份天然就形成了一种压迫。启哲母亲尽管她已经离异,但她对儿子的关心和用心从未减少。她的经济条件出色,始终保持着典雅谦和的风度。在启哲犯错的时候,她能够做到点到为止,不进行过度的纠缠,而是通过自己的态度来传达对某些行为的好恶。这种教育方式显示出她深谙如何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同时,进行隐性的引导。
我无法理解那些认为母亲是传统、压抑、PUA儿子、控制欲强的人在说什么。在我看来,她并非试图用严格的规则来束缚启哲,而是在力求平衡,给予启哲足够的自由空间去探索,同时又不失去作为母亲的引导和保护。她不直接对抗启哲的选择,而是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以一种非强制性的方式影响启哲。这种方式不仅需要极大的耐心,还需要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深刻的理解。她的所作所为,是希望启哲在成长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而不是在她的直接控制下成长。
例如,即便是厌烦红毛,还是邀请他吃饭;即便是红毛没礼貌骂母子傻逼,母亲也没指示孩子下逐客令;即便红毛要走了,依然让儿子去送客;即便母亲发现儿子手上有烟味,也没有纠缠,只是在情绪上表达不满;即便启哲要染红头发,母亲没有直接拒绝,而是说有个日本同事头发颜色很好看。。。诸如此类的等等,请问有几个父母能做到??你们还想要什么样的父母!
青春期的个体犹如一张白纸,尚未固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外界影响,正如古人所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启哲的母亲所担忧的,正是她珍视的孩子可能会“学坏”。对于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属于中产阶级的母亲来说,若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染发、抽烟、喝酒、打架、打牌、搞哥们义气等行为,这是在社会吃了“正向”形象红利的母亲无法忍受的事情。
有人提出,母亲可能知晓了儿子的G的身份,但我反复观看影片,并未发现任何明显迹象显示母亲发现了启哲的性取向。更为贴切的解释应该是,母亲的担忧更多地集中于自己的孩子与那些社会闲散人员的交往上。在启哲即将步入社会的重要时刻,母亲意识到自己不能像小时候那样事无巨细地引导和保护他。她担心的是,启哲在这样一个充满未知和诱惑的环境中,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从而偏离她希望他遵循的轨道。母亲的恐惧不仅仅是关于孩子可能的不当行为,更是对孩子在即将独立面对社会时的潜在危险的担忧。
结尾的发烧怎么回事
导演在影片的结尾设下了一个极为巧妙而狡猾的悬念——启哲发烧了。这一情节安排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既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悬念,又完全能够引发观众的无限猜测和深思。众所周知,HIV感染的急性期症状中包括发烧和腹泻等。然而,细心的观众可能会指出,影片的故事时间线只有短短三天,似乎时间上不支持HIV急性期的发作。
但导演的狡黠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否定启哲可能有其他性伴侣的可能性。影片的开头就有一段关于肌肉男的诱惑情节,这为启哲的性行为增加了不确定性。因此,启哲的发烧可以有两种解释:要么是感染了HIV,要么仅仅是普通的过敏或感冒。
这个设定之所以吊诡,当你怀疑是HIV的时候,就起到了警示作用。当你意识到启哲可能感染了HIV时,立刻会引起你对HIV传播的警觉。试想,如果你自己也经历过一场不确定对方健康状况的性行为,即便你做了安全措施,而随后某天出现了类似的症状,你会不会感到焦虑?答案几乎是肯定的。这种潜在的可能性,不仅让观众为启哲感到担忧,也促使他们反思自身的行为。
因此,我认为导演在这里的用意是明确的:这是一个对观众的隐性教育和警示。既然你今天能代替启哲来猜这个可能性,那某天你就可能就会为自己猜。。。
随便说说
总的来说,这个小故事捕捉了青春期中一个G在人生“惊蛰”时的瞬间剪影。这是一个探索和挑战高度集中的时期,青春期本身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迷茫、懵懂和不确定的,然而对于G来说,这种不确定性伴随着更多的疑惑和挑战。由于他们在同龄人中往往是少数,心态上容易被孤立,难以找到能够真正共情和理解自己的人。而这些孤独和挑战,正是在这个成长阶段中发生重要转折的契机和理由。
在这种背景下,青少年可能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有些人可能选择开始一条叛逆之路,以反抗社会和周围人的期望;有些人则在“正向”力量的引导下,选择回归传统定义的“正轨”。在他们孤独而敏感的时刻,一个小小的光亮或温暖的举动,都可能成为如同救命稻草一般的存在。或许,导演通过塑造如此温柔、宽容的母亲形象,试图传达给这些家庭一种讯息:多一些耐心,多一些体谅,你的微小行动可能就是决定孩子是选择做一个“正派”的人,还是继续与红毛这样的角色交往的重要因素。
然而,即使G到了心智成熟的年纪,当他们真正进入社会生活时,仍然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就像那只螳螂,完成了自我蜕变,逃离了玻璃罐子的束缚,面对的却是窗户的隔离。虽然他们远离了家庭的直接控制,但社会压力依旧存在,就像螳螂未能回到自然的生态系统中,G也需要面对在社会上如何寻求自己的位置和身份的问题,要解决周遭环境的不适。前路漫漫,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每一步都值得我们珍惜和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