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给予《坏蛋联盟》这部影片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本年度最佳动画电影,甚至是梦工厂不可多见的佳作。但事实上,这部电影“致敬”了《疯狂动物城》《超能特战队》等多部动画电影,结构桥段、动画设计等等也没有突破美国电影的传统模式,所谓的3D也更是鸡肋……如果说这些都只是表象问题,那影片最核心的价值观却是令人难以接受。
这部影片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讲述一群被贴上“坏蛋”标签的乌合之众在偶然的机会下想要洗白变好,但是遭到一位“好人”的算计,但是经过恶战之后,坏蛋们为正义取得了胜利,不但打败了反派,而且加深了兄弟情义,成功“落地靠岸”洗白白。不难看出,影片的主要意图至少有两点:不要标签化看人和善恶只在一念之间,而这两点,恰巧正是误导观众,传递错误价值观的关键所在。
首先来看“不要标签化”看人。在影片故事中,狼被塑造成一个风度翩翩、热情似火的人,一举一动甚至还透露着让人迷恋的阳光和帅气。于是,这也成为恶狼“吸粉”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恶狼、毒蛇、鲨鱼、食人鱼、毒蜘蛛,这五大“害虫”的共同“标签”就是行凶作恶,让人避之唯恐不及。
为什么?以狼为例,狼和小羊的故事、狼和猪的故事,甚至狼和人之间,更多的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是狼的本性和基因所决定的。作为食肉动物的狼,不做这些恶事又怎能生存下去?这种标签并不是我们以有色眼镜的方式所赋予的,而是狼们用自己的行动,世世代代遗传下来、一遍一遍巩固加强之后,才让邪恶成为他们的标签。当然,狼的其他优点不再此讨论的范围,同样没有那些优点他们也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在影片开始部分,狼和蛇在餐馆就餐,没人敢靠近,也没人敢结账,走在大路上人们纷纷避让,只有在抢劫银行之后,才被警察追击。这也从电影的角度在印证一个事实,这是一群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恶徒。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看法,就是因为它们平时一贯如此。
于是,很多人开始批判这种贴标签的行为,认为这是不道德的,会对他人造成严重心理影响的。所以,有人认为,浪子回头金不换。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轻易对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你的行为决定了你的品格和为人,你的标签大部分是源于自己的一贯表现。对人标签化固然不对,但是从侧面也反映出你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片子努力想要传递一种“不要标签化”的思想,其实只是在满足人们对“回头浪子”的教化之心,看到坏人“弃恶从善”加入己方队伍自己的向善之心而已。
影片的另外一个焦点在于善恶一念之间。果然如此吗?《坏蛋联盟》这部影片试图利用动画这种老少皆宜的媒体方式,向人们灌输“坏人心存一丝善念就是好人、好人做出一件坏事就是恶人”的思想,歪曲世界观,教坏了一众大小朋友。
影片故事里,穷凶极恶的狼因为一次善举受到赞扬就感觉飘飘然,想要“做一个好人”;豚鼠迈拉迪教授因为策划抢劫案就被定性为恶人。难道一次行为就能评判善与恶么?电影通过记者的嘴讲述了教授的一贯做法:“教授在过去的一年停止了战争,给饥饿的人喂食,拯救了无数的熊猫,有些人描述了你的善良,仅次于特蕾莎修女。”不仅如此,豚鼠还组织了慈善晚会从事慈善事业。且不说它有身份、有地位、有名神,有没有必要去抢劫那十亿美元,单说这日常的善行就可以被抹杀了吗?因为一次“恶”的行为,我们就可以给他贴上“恶”的标签吗?
反观恶狼,他做好事后摇尾巴的行为,只是一股没有泯灭的善性在作怪,一个人的惯性怎么会轻易改变。在参加慈善晚会的时候,依然不忘偷人东西。如果不是试图偷取“老太太”的钱包,自然也不会掉入陷阱,任人玩弄。即便是内心的“善良之花”正在猛烈绽放,他依然在执行偷取雕像的计划。坏蛋联盟在拯救豚鼠群的时候,毒蛇和鲨鱼依然吃掉了大量豚鼠。恶狼的改变源于一次意外的“善举”,狐狸市长的改变源于一时的“良心发现”,这种差强人意的解释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迈拉迪教授对坏蛋联盟的一句评价是:“即使是垃圾也可以回收成美丽的东西。”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本性上的东西如果没有收到刺激,是很难产生天差地别的思想转换。唯一能够解释的就是,鳄鱼的眼泪也只是杀人的伎俩。故事的结尾也必然是坏人摇身一变成为好人,然后潜伏在好人中间悄悄作恶。如果这不是影片逻辑上的问题,那就是影片本身价值观传递的问题。坏人的一次善举不能说明他是一个好人;同样好人的一次恶性也不能轻易说明他是一个坏人。是好是坏,要通过长期的行为来观察;由好变坏,要通过强烈的刺激来产生。鲁智深的高僧式顿悟并不适用于所有坏人。
当恶狼、鲨鱼、蜘蛛、食人鱼抢回陨石要当着记者的面送还时,狼为了让自己的兄弟毒蛇也一通洗白,立马掉头,带着到手的陨石去“拯救”自己的兄弟。这说明,狼终归是狼,团队的意识高于一切,甚至高于所谓的善、所谓的正义。这是美国电影的一贯套路,也是凸显兄弟情义的有效招数。具体情况可参见《速度与激情》。
应该说,电影里所有用动物形象展示的人物都是恶人、坏人,包括狐狸和豚鼠无一例外。这种设计的本身,就是一种标签化的行为,让坏人看起来更像坏人,让好人看起来更像好人,从而形成更大的情感落差,自觉不自觉地被洗脑、被感动。经过美化的东西必然存在瑕疵,否则就不需要美化;裹在糖里的毒药只有做得非常诱人,才会达到不可见人的目的。对于用取巧和萌化的人物设计赢得人心的做法,我们自当保持警觉之心,不被误导,免受教化。
总之,一次行为决定一念善恶,持续的行为才决定你的人格。盲目的感动只会让自己失去判断,迷失在电影传递的错误价值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