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哽在喉咙里

我在电影院的时候 就在想怎么评价

工业糖精 右翼的乡愁 原始农耕的田园牧歌?

构图很精巧 演员走心了 服化道配乐等等都没问题

但所有元素揉杂在一起 就抽空了人物 村庄 和土地

具体来说:

1、强行扯入现代背景 只会给观众一种城市中产阶级作为主体在观察边缘贫农客体的不适 和空间的割裂感 尤其是我想要与主人公共情的时候 会有声音提醒我 我能感受他者的经验吗?

2、批判焦点模糊

有铁和贵英是无产者 但电影没有在传达遭受剥削后的愤怒和无奈 (献血和剥削很容易联想)

他们甚至最后凭借贫农的身份和顺从老实的性格分到了一套县城的房子

显然也不是想说 城镇化或者说 被时代抛弃的迷茫

因为 老实木讷的单身老汉和无生育能力的残疾妇女 一直以来都是被疏远 被歧视的边缘人物

更不是想要批判村庄的世风日下 因为乡村本就如此

3、叙事老套 诗意的象征与符号不能丰富人物情感变化 结尾的处理也不触及本质问题的解决

戛然而止没有留白与反思的功效 反而凸显了思想的无力

这么多剥削的情节就为了刻画 有铁老实顺从 如同骡子一样接受命运 任人奴役的形象?如《黄土地》里的老爹 如罗中立的《父亲》 ?

作为底层中的底层 有铁 一码归一码的执着本分支撑着乡村的运作 托举着社会良心 这固然是文化消费的大众愿意看见的

但迎合消费群体的趣味无助于推动情节

更直接地说 两个边缘人物 一男一女就一定会发生羁绊吗? 情感互动是双向的 而贵英太沉默了

诗意不是打开交流的钥匙

土地和农作物的意向企图赋予情感文化意义上更重的意义 但在地基不牢的情感线上就显得很刻意不自然 这是创作者意图的投射 而不是人物自发产生的

我观影之前期待的是 有铁和贵英相濡以沫 相互扶持的感情

无儿无女 无关情欲

彼此从家庭中被放逐 成为两个一无所有的个体

他们在隔绝的空间里 从零开始搭伙过日子

在劳作中逐渐寻找到生命的价值

多么浪漫啊

但导演没有把握好讲故事的方法

贵英和有铁的矛盾冲突其实都围绕着贵英的残疾 比如她叉不动麦垛 几次跌倒在地上 有铁嫌弃她 最后安慰她 化解的方法都是有铁去拯救贵英

两人之间基于平等地位而产生的理解和外人基于社会上弱势边缘身份而之间的张力 是这段情感可贵的根本 但电影依然从生产角度观察生活 没有突破世俗意义上的不平等

村庄里的人情世故因为贴近生活反而不错

熟人社会里大家都良心不坏但也直白地在疏远边缘人物

举一个细节为例

老三把侄子喜酒剩下的菜当作乔迁的贺礼

暗示有铁和贵英不被邀请去参加婚礼

这种村民和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距离拿捏得很好

最后贵英死了 很突然但一点也不意外

从孵小鸡开始就一直在暗示她没有生育能力

她又残疾

而有铁 骡子也在逐渐衰老 丧失劳动能力

如果不是死在最幸福的一刻

结局无非双双等死

那样不诗意 却也没有现实地解决方法

说实话 挺失望的 我期待乡土质朴文学

但却只看到了认真制作的 不伦不类的 文化消费品

为什么这么尖锐地批评 因为 如果我还在学广编 这很像是我会尝试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