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我们看到了一部特别的影片:全片在新疆拍摄,片中出现大量的民族音乐。新疆、村庄、电影、大地,几个标签都共同指向一个人—王丽娜。

...

《村庄·音乐》剧照

2018年,王丽娜导演将《第一次的离别》带上银幕,先后在第六十九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第三十一届东京电影节、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四十三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等国际电影节展斩获诸多提名与奖项。《第一次的离别》取景新疆,将视点瞄准新疆的家庭伦理,从生活中发掘本真。

...

此次入围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单元的《村庄·音乐》,导演同样回到故乡新疆进行拍摄。这一次,她将导演的敏锐目光投向这片土地上不息流动着的民族音乐与代代相传的音乐人们。当西北的歌谣传进平遥电影宫,或许新疆方言有些难懂,但随着律动、节奏响起,每位观众都为之动容。

看完这部电影,我窥见了全片黑白影调下潜藏的民族性,看到了无数如同王丽娜导演一样的游子在远行且在不断归来。我们用访谈的形式,重塑着我们对于王丽娜导演和这部作品的认知与想象。

...

采访/整理/文字:王晨宇

视频录制:谢文锭

编辑:玉米
责编: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

《村庄·音乐》剧照

Q

那您如何看待这部电影里村庄与音乐的一个连接呢?

王丽娜:它们就像土地和树,土地给树提供养分,彼此滋养、相互塑造。

...

《村庄·音乐》剧照

Q

这部电影中在黑白影调的基础上有一些过渡,或者说单色的转换,可以请导演聊一聊本片影调的创作理念吗?

王丽娜:首先就是“音乐在我心”。民间音乐是黑白的,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它剥去了所有的东西,但是它又能穿透你的心灵。当你瞬间置身于歌声时,灵魂都会被抽走。他们都是像火一样的人,一句句躺在地上的歌词,被他们唱着唱着,就掀翻了屋顶,那个感觉是很奇妙的。

那用什么来表现这些音乐?我觉得只有黑白影像,那种肃穆感就像雕塑一样,回归生命本体、回归音乐本体的东西才能呈现。除了音乐,这个影片的对白等等,都是充满了哲性的,在这个哲性里也让我感受到生命本身它是充满了神秘性,怎么样把这种神秘性和不可言说的东西描述出来?就是在梦境里。所以我应用了黑白和红外摄影,有种非常圣洁、宛若天堂的感觉。

...

《村庄·音乐》剧照

Q

电影创作的影子是关于一个在音乐中诞生的生命,鲜活的生命也赋予了我们村庄音乐这么鲜活蓬勃的、向上的生命力,这与第8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这把泥土”有着很好的关联。作为影迷,我们能看到这部电影对空间和时间的处理都非常有新意,有一种抽象化时间的处理的感觉,您可以谈一谈影片中的时间处理吗?

王丽娜:当时制作完后的内部观影中,有一位影评人同时也是音乐评论者,他说觉得这部影片放在亚当夏娃时期都很合理,他说的特别对。在开始创作的时候,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因为这些音乐千百年来都在那儿流传与吟唱,人们靠着这些音乐度过生活,也用这些音乐滋养生命本身,所以在创作村庄音乐的时候,我觉得时间空间概念不是那么强,它还是回归了一种精神启示的东西、比较纯粹的境界。

...

《村庄·音乐》剧照

Q

在拍摄过程中是如何对演员的表演进行把控?因为我们能看到这部电影里面很多的演员的感情的流露非常的自然与真切。

王丽娜:譬如说那个小男孩儿,他从穿着尿不湿到最后拿起都塔尔演奏,我们把一切交给时间。我开始有让他学那个乐器的打算,能让他演奏的时候显得特别专业。但后来在拍的过程中,我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采访了太多民间艺人,问他们是怎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歌者,他们回答:靠着良知,靠着那些流动的麦西来甫(宴会)。

于是我想把这个小孩儿放进这样的宴会,看他会长成什么样,最后他自然而然的拿起了手鼓,弹起了都塔尔,到最后他能唱出歌。这是一次美妙的生命体验,我们也见证了那个小男孩的成长。还有像若一翰、热西丁这些角色,因为是有真实的原型人物,所以我们会给他们讲那些真实人物的生命历程,他们来体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