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芝太蠢了,把自己的感情都输掉了。如果是我,我一定让易先生死在我的枪口下。只能说狗男人的钻戒大法好,但这样的把戏只能迷惑一下我那个拜金女舍友这种财迷。钻越大颗越好,不管戴着舒不舒服,看着好不好看,硌着疼也不怕,反正最大的就是最好的。她应该去打一副像狗链子那么大的金项链——金锁记,黄金的枷锁,黄金打出来那种古代的押送犯人的枷锁板,她估计都愿意戴,因为是足金的东西。
李安他确实是一位很出色的,很优秀很棒的导演。大家也觉得色戒这部电影拍得特别好,不管是整体的感觉,还是立意等各方面,体现了李安他一贯的那种男女之间受到阻塞但是又喷涌而出的那种感情,他一贯的表现手法。
但是说实话,他的这个拍法,确实把张爱玲小说的原先的那种意思给完全改变了。
如果了解张爱玲的为人的话,就知道她是一个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女人,她不相信人世间有真情。
所以在张爱玲的那篇很短的小说里面,关于色戒这个故事,是因为张爱玲先听说了上海确实发生了这么一件一个女学生色诱失败,间谍色诱失败的这样的一件事,然后张爱玲想着把它写成一篇小说,这样子。
张爱玲是怎么写的?在她那篇小说里面,对于王佳芝并不是说要突出她为爱情牺牲,或者是奉献了自己生命,这一点好像非常的伟大。这一点在张爱玲的目光和笔触下,她对王佳芝只有一种嘲讽,她其实是不太认同或者赞同她这样的做法的,然后同时对易先生那种稍微显得洋洋得意的那种滑腻的感觉,也有足够的那种讽刺和批判,她是把这些都曲笔写出来的,就有一种春秋笔法的感觉,所以,她对待人物都是比较残忍的,以比较现实的一种眼光去看的。
但是到了李安这里,这位男导演,我不知道是不是男性和女性的视角不同。作为一个男性,可能考虑到一位女性为男性做出这么大牺牲,最后她到底还是爱我的,虽然我为了保命牺牲了她,她到底是爱我的,这样的一种感叹,或者说,在最后影片结束的那一刻,他坐在床上的那种泪眼朦胧的那种场景一出来,整部电影虽然有一种阴暗晦涩的感觉,但是也笼罩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温情,总之就是这个情绪变得更加的复杂,变得更加的黏腻了,不干脆利落,不会像那个小说里面写的那样。所以,电影是呈现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但是,作为这个故事的结尾,我个人观点,有个人偏好,我不太喜欢的就是电影的拍法,它把小说的内涵给浅化了,就是说它的力度会减弱很多,而更专注于所谓的爱情与牺牲之类的这样的主题。
像易先生最后的眼泪,小说是没有这么写的,小说里面的易先生更像是一个完全的狗男人,还有一种洋洋自得的感觉,虽然也可惜,但是还有一种莫名的自得。
而在这部电影里面,李安就安排成了梁朝伟最后还会有那种奇特的反应,但是我总觉得有一种鳄鱼的眼泪的感觉。王佳芝她不仅是自己死掉了,连她的同伙各方面都一起一锅端了,就是所有人都被枪杀了,所以她带走的不仅是自己的性命,还有别人的性命,就是一群人的性命。
对我来说,我觉得很多人就是更喜欢李安的电影,但是我,还是更偏向于张爱玲的视角,因为我也看过张爱玲很多书,初中基本上把她全集都看了,她这种风格我很熟悉,我觉得她写得特别好,很尖刻的一种态度。李安的话,他别的电影我都还蛮喜欢的。但这部色戒说真的觉得,最后的处理,或者说结局,各方面让我觉得还差那么点意思,就是可能大家都喜欢,但是我觉得,不太赞同,王佳芝如果是做不到这件事情的话,就不应该开始,我对王佳芝并不是很认可,我认为她是臣服于了自己的一种一种被奴役和屈服的一种原始的兽性,就不光是情欲。
可能这样说会有我贬低了李安的电影的感觉。其实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觉得这个问题需要讨论一下。
易先生和王佳芝,一开始就是因为王佳芝,她要专门去引诱他,然后要做一些事,甚至想要把他杀了,就是身负重任。
她前面做了那么多工作,做出了那么多牺牲,那么委屈,甚至就是说觉得很痛苦,或者跟组织那边的人反应,自己想尽快把他杀掉,不想再拖了,这样子她明明做出了很多,但为什么后来会爱上易先生?
这样的过程是什么?他们中间还有一个男同学,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那个男生一开始没有向她表明什么心意,但是到后面,又对她产生一种怜悯,想让她不去做这件事情了,或者是那个时候才表达爱意,她拒绝了,因为觉得现在走到这一步,已经是没办法回头了。
这个男生的问题就在于他的懦弱,一开始让王佳芝跟其中一个同伙,去过妓院的,说所谓的有点什么经验的人,去“教”王佳芝,而不是自己去,因为就是要避嫌,或者是一种懦弱,然后导致了后面错过。但实际上,这个人物,他好歹对王佳芝是有感情的,只不过,他这种爱是不够勇敢的爱。
那我们再来看易先生和王佳芝之间的感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作为十足的百分之百的女性,我认为王佳芝的爱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爱,她对于先生的爱,只不过是陷入了误区里面。
首先是易先生,她在引诱他的过程中,他们第一次发生关系是什么样的情景?是易先生把她的旗袍很多层全部撕烂了,感觉动作非常的粗暴,以及完全不顾及她什么感受,就是把她摔到一边,其实是一种纯粹兽欲的发作,那时候王佳芝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半推半就,甚至是就是被迫的一个状态,然后完成了这第一场的性爱。
最后的镜头是什么?王佳芝是一个人非常凌乱,就像是被遗弃在那张床上的镜头。她是什么样的一种表现?就是有一种遭到迫害的感受,但是,又在微笑,但她这个微笑我感觉应该不是什么愉悦的微笑,而是一种带着悲凉的微笑。
她对于先生的感情当然是从这里可能就已经开始,但这里的感情是什么感情?如果从远古角度来分析,可以这么说,原始社会时期,氏族时期,反正就是比较原始一点的时期,男性和女性是什么样的情况?就是刚到从母系过渡到父系社会,然后男性一般是狩猎的角色,一般是征伐,或者是去打猎,就是一种那种侵占性的、攻击性的这样的角色,这个时候,一个头领、首领,他可能可以去占有更多的女人。
这个时候,女性也愿意去依附那种更强有力的,代表着强权的力量的那样的男性,以保证自己的后代的这个基因。会有一种从原始时期积累下来的一种趋向,那种趋向就是说,男性是一种侵占侵犯式的行为,而女性的话,一般总是会有一种臣服的欲望,把自己变成一个奴仆,或者是一个战利品之类的,这样的一种角色,就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所有物。就是这样的一种臣服的欲望导致的,自我屈服的欲望导致的,她的最开始这一场过后,对他产生的依恋,可能就是一种原始的意识。
但是你知道我们现代人所讲的爱情跟这个是有根本区别的,现代是男女平等的社会,然后也是自由恋爱,各方面,我们如果是原始的集体无意识沉积下来了,然后更多时候人的人性和兽性,它是需要一个达到一个平衡的,而不能够说是被一个东西给带着走。
后来什么情况,就是她的母性和女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她是有了怜悯,就是从一个臣服的欲望,把自己变成一个奴仆的这样的一个身份的欲望,过渡到了一种怜悯的爱,就是易先生他做了很多事,他需要各种不择手段去保证自己的安全,去保证自己的地位,他不能信任何人。
对一个骗子最大的惩罚是什么?不是说别人不会再相信他,而是他再也不能相信任何人,他是谁也不相信,包括他自己。
所以处于这种孤立无援的这样的状态的易先生,他精神上确实是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像惊弓之鸟,随时会逃跑,随时要逃命的这样的一种状态,或者是要通过一些心狠手辣的手段,去铲除一些隐忧、隐患,必须要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可能会表现为一种孤独,无人理解这样的一种情感状态。
特别是梁朝伟,不是影帝吗?人家又演特别好,就演出了那种感觉,看起来特可怜那种,让那个王佳芝甚至会产生在隐隐之中并不允许产生的那种怜悯的感觉,而怜悯,很容易被误认为爱。
就算是她和易先生的博弈当中,他们那么些做爱的时刻,很多次是什么情况,她跟组织那边的人说,一直到把她弄出血才为止,实际上还是易先生的一种发泄,虽然没有可能没有第一次那么粗暴,但是实质上还是一种发泄。王佳芝只能说是选择去包容理解,以及去完全接纳这个人。但是对于她来说,这种情感,或者这种方式,真的是幸福的或者舒服的吗?当然不是,她就是充满痛苦的。
充满痛苦的这个过程,她就把它转化为了爱,从怜悯这个角度,她认为转化成了爱,实际上不是。这两个步骤变成什么,就是所谓的爱,其实第一个是臣服的欲望罢了。第二个就是就是怜悯的错觉,第三个什么情况,就是王佳芝还是把自己给物化了,或者说具体为一个等可以等价的商品。
你看易先生,他有很多情妇,他其实不止王佳芝一个,只不过影片比较隐晦,没有表现出来,但实际上他是有很多情妇的,他也可以给这一个买钻戒,可以给那个买衣服,他们甚至凑够了一个牌桌。牌桌上女人可能跟他都有点关系,打牌的那一群女人。
易先生怎么回事?他可能是确实这一段时期比较偏爱王佳芝,跟她比较亲密,稍微有一点信任她,但是她不可能完全信任一个人,这个时候王佳芝却又误以为对方对自己可能也是有真感情的,她怎么误以为?她把易先生专门说要为她打造一枚钻戒,当做了易先生想要跟她共度一生,甚至说可能有点求婚的意思的这种意思。
钻戒能代表什么?钻戒这种金银的东西,他少吗?他缺这个钱吗?其次是他真的就只是送给你一个人吗?或者他没有跟别人怎么样吗?为什么会把钻戒等同于他爱你的信号?一个女人就把自己的一生托付在一个钻戒上吗?或者说通过一个钻戒就可以看出他的真心吗?不见得。
这是第三个,就是她误把这个物质的东西当做了人家对她的一种真实的心意,然后错以为对方也爱自己,可能是回报式的爱,不愿意他死,我愿意他活下来,因为发现我在那一刻发现我也很爱他,然后那王佳芝不是感动得落泪吗?易先生是什么?只有错愕,然后迅速地逃命。
最后王佳芝什么情况?她可能以为易先生会放他一马,会原谅她之类的,但是没有,街道被封锁,把他们都查出来了,最后全部都要枪毙,最后她还有一个微笑,特别经典,就是王佳芝他们一排同伙跪在一起,包括那个之前喜欢过她的那个男的,在她旁边,大家其实是很怨恨或者疑惑的眼神,那个男生最后给了一个理解的微笑,然后王佳芝又是一个悲凉的凄苦的微笑,跟她第一次被易先生强迫的最后的那个场景的微笑很相似,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我不知道她最后有没有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说这场就算是亏了,她还是无怨无悔吗?有一种为了爱情牺牲了自己生命的这种伟大的感觉吗?我觉得不见得,也许,总之我还是觉得王佳芝太蠢了,她并没有分清什么样是真正的爱,然后,又为这所谓的不值一提,甚至是有点愚蠢的爱去献出了自己生命,包括其他人的生命。而易先生?易先生是什么样的人?
易先生对王佳芝就真的有什么真感情吗?这显而易见,可能最多就是一种自己称心如意的一个情妇,甚至说是玩物,突然发现她是在欺骗自己,或者是有目的地靠近自己,首先是气愤,其次就是这个东西没了会让他不舒坦一点的那种惋惜,而并不是对一个他所爱的女人死去了的那种痛心,因为他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只为保全自己性命的人,如果他真的爱王佳芝的话,就不会这么处理事情了。
所以,最后,就算设置一个易先生坐在他们曾经做过爱的那张床上黯然神伤的那个场景,都真的太虚浮了,立不起来,支撑不起来,可能男性导演这个角度不一样。

不够干净利落,不够张爱玲的小说好,我是这么想的,我不是说电影本身拍得不好,我只是觉得立意跟小说差太大,而我还是比较支持女性作家这样的视角,我觉得她写出了真实的情况。
而李安的电影,容易给人一种误导,或者说大家其实都会很推崇这样的感情,那实际上这种爱到底真的是爱吗?还是说是掺杂了一些别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到底值不值得你为它去付出自己的生命?当然是说人陷入了一种情感复杂的漩涡之后,就会变得愚蠢,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当事人是愚蠢的,是陷进去的,最后是这样的结局的。那我们旁观者也要这么痴迷,或者进入一个迷局当中吗?为什么不能清醒地看一看,有一种引以为戒的这样的思考?为什么不能?为什么也要跳进去?为什么依然要跳进去,进入迷局当中?
如果真的把爱等同于伤害,等同于这种奉献牺牲的姿态的话,实质上是一种误解。
第一就是奴性,奴性的欲望,第二就是所谓的怜悯,第三就是把物质当成了真实的心意。我觉得如果把这三点等同于爱的话,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就是如果是我的话,如果我是王佳芝,我绝对不会这么做,我一定会把我所承受的痛苦双倍奉还。
总之不喜欢易先生这条鳄鱼以及它的眼泪,也不喜欢王佳芝的愚蠢,但电影拍成了一种尊崇的感觉,很无奈。张爱玲在世的话估计会气死,白眼都翻老高了,“以后再也不让导演翻拍我的小说了”,大概会这么想。就像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他看了翻拍成的《布拉格之恋》以后,非常气愤,小说被肢解糟蹋,就是这么想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必然会失去很多东西,改编得成功的是极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