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客观来讲达不到五星,但因为是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非商业片,五星表示支持

虽然是关于乡土问题的电影,但是没有强烈的批判,没有愤怒,没有同情怜悯,克制得恰到好处,姿态很好。

构图光影到位

...

一、这是一个关于两株麦子的故事。

贵英不小心割断了一株麦苗,她内疚地盯着这株白绿色的小苗,不忍弃去,却又不知所措。

这时马有铁开口:割了就割了吧,给其它麦苗做养料去。啥人有啥命数,麦子也是一样。反正到了明年,都是被镰刀割去。

这是马有铁的土地哲学,也是导演对这对夫妇命运的隐喻。

曹贵英常年住在大哥家牛棚里,跛脚、驼背、不孕、小便失禁。

马有铁在三哥家做了一辈子长工,除了成为村里无人关心的特困户,没捞到任何好处。

大哥要结婚,贵英顺势被推给了马有铁,以便将房子留做婚房,而贵英和有铁,这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就这么在别人的(村里人出去打工后留下的空房)房子里,开启了属于他们的“婚姻”生活。

贵英的婚姻,就是为其它麦子而奉献的养料。

...
沙滩上,预示相处状态

他们遇到的第一件事,是村里粮食收购商“张永福”生了重病,马有铁作为唯一有“熊猫血”的人,被张永福的儿子请去抽血。

“马有铁是谁?”

“熊猫是国宝,如今这马有铁,竟也成了国宝了!”

“马有铁不是国宝,是熊猫。马有铁不是熊猫,是熊猫的血。”

这段对话展现出了马有铁作为“麦子”的命运,小人物偶然间获得了独特的待遇,并不会从此被其他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在他人眼里,“他”意味着他对于他人的利用价值,是其它麦子的养料,是“熊猫的血”,而已。

二、李睿珺的这部电影,有其可贵之处,在于他避开了每一个有可能落入俗套的岔口,最终成就了一部隐忍而稳重的作品。

1)李睿珺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无奈,但他没有迎合时事热烈批评封建礼教和男性强权,相反,马有铁是难得一见的好人,比任何更有钱的人都好,诚信、勤劳、不占便宜、疼爱妻子、真诚向往着美好生活。有人觉得这美好得不真实,我反问:纯粹的品质何时成了不可能的幻想?导演无意让它承担过多的道德任务,实际上进一步消解了它的特殊性,让这对夫妇进一步“隐入尘烟”。

2)导演自然而然地展现了不同生活水平之间的对比,但感受不到任何阶级仇恨,他不让你反思,反激起你的另一种反思。没有钱,那便没有其它欲望与选择。每日喂鸡、晒谷、割麦、捕鱼,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马有铁唯一的奢望不过是一台能让贵英开心的电视机,宝马车在对比之下显得滑稽可笑,失去意义。经济水平的划分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层级中人对生活的满足感差异,以及层级之间的仇恨与鄙视,层级跃升的“理所当然”的渴望,不过是一些人的臆想,是社会布下的骗局。

...

但是,在马有铁夫妇的生活中,“命”显得尤为重要。对他们而言,“命”是一块块厚重的泥砖,自我对生命的把控不过是砖上的一层塑料纸。在与他们的对比之下,我们的生活以显得尤为奢侈,因为改写命运的笔,一直牢牢抓在我们手中。

3)我庆幸他没有拍成从小城到大城的励志故事。一字未提“勤劳”的画面比某些说教要好得多。

4)导演在采访里回答了“为什么他们没有身体欲望表达的画面”,我真的谢谢他,你的稳重和精简太可贵了,欲望在这里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让1)当中的褒奖显得尴尬,而两人之间非爱情而更似爱情的纯真关系则会彻底沦为走流程的婚姻。

李睿珺在电影里放了很多乡土哲理,比如“脚长在地里就哪里都不能去了”,都靠着没文化的马有铁输出,稍显刻意,但也是无奈之举。居然让我想到了王家卫的那些情感哲理(笑

不过我喜欢他们那些苦中作乐的片段,会成为经典。

...

(还有雨里那段、谷粒印出的“花”)

三、一些联想:

1)马有铁有一头驴,一次贵英用草编了一头驴,马有铁感叹:还是草驴好。不用吃草,也就不叫人使唤。

联想到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经典的尼采故事。

都灵之马 (2011)8.42011 / 匈牙利 法国 瑞士 德国 美国 / 剧情 / 贝拉·塔尔 阿尼亚斯·赫拉尼茨基 / 亚诺什·德尔日 艾丽卡·博克

我一开始觉得他只是想强调一下生命价值,以及用驴子暗喻自身,但后来看到他甚至有画面致敬了《都灵之马》……

...

2)电影里插了一段关于“疯子”的小故事,疯子说:对镰刀,麦子又能说个啥?对啄食它的麻雀,麦子又能说个啥?对磨,麦子又能说个啥?如果它有幸成为了种子,麦子又能说个啥?

昨天刚好在看福柯的《疯癫与文明》

...
...

在戏剧里,疯人讽刺的可能是某种特定的恶人,那么在这里,疯人讽刺的是除马有铁曹贵英夫妇外的所有人,他们“通过禁闭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健全”

,他们排挤疯子,也排挤这对“奇葩”的夫妻,用以证明自己还不至于如此可悲,但疯子又疯子的彻悟,夫妻有夫妻的小幸福,自他们的视角向外打量,大部分人的追求是可悲的,大部分人对于自身处境的羞愧和掩饰是可笑的。当你能够去爱一个疯子、爱“奇怪”的人,你就能真正爱自己。

3)边缘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与依赖,要比大多数“爱情”纯粹的多。想起《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1991)8.51991 / 日本 / 剧情 喜剧 爱情 / 北野武 / 真木藏人 大岛弘子

李睿珺放了很多人与动物相处的元素,不多说。

四、说说结尾

1)给贵英安排这样一个猝不及防的死亡,我在电影院一边疯狂落泪一边骂李睿珺“太狠心”。不过,这样的安排给了电影一个重压,并不是什么失败的结尾方式,反而给其增添了充足的“后劲”。李睿珺在前半部分塑造了乡土生活中一种近似虚幻的美好,但现实的残酷与人的脆弱是不可能避免的话题,最后马有铁卖掉了所有粮食和牲畜,拆掉了房子,他与贵英未来的美好幻想已经破灭,接下来又何去何从?这是留给观众猜测的部分。

2)最后马有铁选择住进了城里政府安排的新房,应该是为了过审(????????????????????????),我比较赞同网友的看法,像欧维那样,最终选择自杀,是最自然,不ooc的。

3)马有铁克制的表演我真的很喜欢,真正的痛是痛在心里的,眼泪是无法自制的附加物,不是象征悲伤的空洞符号。

五、最后

1)参加演出表里有很多家族式取名方式取出来的名字

2)谢谢海清

3)学了个新的表达:wheat in ear小麦抽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