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去影院之前的种种不顺,现在看来都是因为冥冥之中有神明庇佑,想阻止我去看这部电影,可惜我没看懂这个提示,还是去了。是苦我受了,是屎我闻了。所以主创团队们,现在是骂,你挨着。

说它是一坨屎都是褒奖,稀碎到根本不成坨。这里拉一点,那里拉一点,整个片子到处都臭气滔天。

我能看出主创以为自己在表达什么,也遗憾的是,主创并不具备讲故事的能力。这部片子,说是从大排档摇来的几个中年男人合拍的,也完全合理。

《民主的细节》里刘瑜老师说,“我当了几年老师,改作业最深的感受之一就是,最差的论文往往是最难改的。因为你要评论一个人的论点,首先要知道他在说些什么,而差论文的特点就是你不知道它在说些什么。也就是说,对具体清晰的逃避也就是对批评的封闭。”这句话也适用于电影。但我还是不叫你电影了,正如老鼠不是美男,白男不是美女,灭火不能用油,猴子不是霸总。以下也不是影评,而是,论屎。

烂,烂在配乐/音效设置、镜头节奏、人物弧光、情节比例。

1.配乐/音效:为什么总是一惊一乍?

配乐究竟是谁在做啊?烂得要死。先是揪到了空调维修工这个线索时,程兵的那声“动!”

?有病吧,那么大声干嘛?

再是张青良在小巷子里那儿,有什么必要用那么诡异的音乐,还那么大声???这里先留白,只用雨声,等开始追雨衣人的时候再浅带个突然的音效,加大雨声和雨衣的摩擦声,不用破烂吵闹的音效,而是用摇晃、紧凑的镜头加强紧张感,还可以让镜头离张青良近一些,收一些急促的呼吸声进去,也能接一下后面设置的追两步累了的剧情。(虽然这个剧情也没什么存在的意义,莫名其妙,像是安排了一个命运对程兵嘲弄的意思,更加孤立了程兵,他的坚持变得更加自嗨,整得四不像)。

以及各处的音乐插入,刻意煽情的意思过于明显了,就差拿着辣椒水瓶对着观众眼睛滋了。

低级。

2.镜头节奏:镜头不是你故弄玄虚的工具。

开场就是命案现场,出警、排查现场,给了受害者的全家福一个镜头,给了受害者妈妈、爸爸一个镜头,随即是程兵(张译饰)立下5天结案的军令状,转场,几名警察到大排档吃饭。此处是前期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全部戏份,三大队全员在此时都是把这起事件当作一个案子,这起事件并未引起三大队作为人的朴素的正义情感。主创们在命案现场给的气氛还不如三大队全员在路边喝酒唱歌的气氛的1%。宁愿给小徐(魏晨饰)扮演小丑的时间,安插一些既不好笑也不合适的笑点,都想不到对受害者家属与三大队的关系做哪怕是一点点铺垫,以至于后面受害者父亲感谢程兵的片段、程兵在墓地那一番心疼14岁小女孩的慷慨陈词都显得格外突兀。

防盗窗究竟是想说明什么?只是说程兵对家人缺少关心?不像啊,这电影看起来一直在塑造他好爹的人设啊:)就像那个被刻意强调的女儿的照片,只是为了让王大勇看见怪笑激怒程兵?然后非常生硬地在结尾煽个廉价的父女情?王二勇小出租屋里那个镜子背后的人脸究竟作用是什么?证明他是变态?在贵州的家里有一样同样的开镜子的动作,又跟前面这个镜子有什么关系?只是为了说明游戏机里的俄罗斯方块的话,跟前面那个开镜子的关系又是什么?简直不知所云。

太多了。。(闭眼)

3.人物弧光:就一群臭流氓装什么大尾巴狼?

程兵奔走半生不是出于一名警察对真相的执着,对正义的坚持,而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为师傅复仇、兄弟义气等理由。不是说你不能为了义气和自己,《漫长的季节》里的马德胜(陈明昊饰)也有证明自己的目的,但马德胜的人物性格就比较完整。与上司对呛是因为他对命案的执着,而不是师徒情义;对嫌疑人动手是因为朴素的正义感,而不是为师父的死泄恨,也不是多年后对王二勇莫名其妙且突如其来的拳打脚踢。程兵这个人物没有成长没有弧光,最后暴打王二勇这个片段在主创看来是积压情绪的释放,是爽,是正义终于实现,但这个情节也恰巧证明了程兵从来就不是个警察。当年的刑讯逼供一案中他没有半点反思,也没有学到半点教训,他就是个流氓,从头到尾,彻头彻尾。这样一个角色,却承载着这部电影的核心价值,并作为被正面弘扬的模样出现。而这种单一且低级的价值注定了这部电影流向烂俗且上不了台面的结局。

这里不是在捧漫长的季节的意思,而是虽然你俩都充满中年男人的自怜,虽然你俩都一身滔天爹味,但漫长的季节讲故事的节奏和手法够三大队的主创学上20年的。漫长的季节是俗是旧,而三大队除此之外更是烂、是劣。

4.情节及比例:这么喜欢喝酒发疯直接上大排档就行别来大银幕犯贱

难道不是这群三大队的先动手的吗?他们动手甚至都不是因为逼供,就是纯粹地泄恨,因为张青良死了。三大队全员对王大勇拳打脚踢,王大勇被殴打致死。这里问题好多(痛苦),首先,王大勇是主动露面的,不是警察抓到的,这很明显就像个套,要么是舍一保一,要么有别的阴谋,而三大队的所有人都没意识到这一点,否则不会疏漏到打个电话把王大勇单独留在审讯室,全他爹跑出去看热闹。其次,王大勇在被铐上之前已经被群众集体殴打过一次,为什么不检查他的身体?张青良的教训就在眼前,这都学不会吗?再者,王大勇故意挑衅的态度很明显吧,他很显然并不打算老实交代,这时候警察如果不沉住气,就会被嫌犯牵着鼻子走,你更别指望能从他嘴里问出什么来。正确方法是做好打持久仗的准备,俩俩轮流审,耗他。现在这种样子,谁会相信你们三大队能力很强的设定啊,冲动、愚蠢的一群草包罢了。最后,王大勇的死因除了殴打之外,没有他自己的原因吗?给王大勇手上动作的那个镜头为什么后续没有收回?究竟在干嘛啊?镜头伏笔是你们裤裆里的屎吗?洒哪里算哪里?没有隐情就不要给这种似是而非的镜头行不行啊我真是服了。

不懂这个情节比例的分配依据是什么,非要说的话,破案的情节根本就不是主要部分,像在走流水账一样,有命案了,查案了,打人了,坐牢了,放出来了,继续查案了,到处奔走了,找到了。小学生写日记都比这个情节跌宕起伏一些。并且,在这其中,插入了过多这几个中年男人的失意和自怜,却毫无反省。一群打死了人的警察从几年的牢狱生活中学到的就是:守护最好的三大队!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所以你们查案是为了正义吗?不,不是,因为你们的人生太一事无成了,所以查清这起案子成了你们贫瘠毫无价值的人生中唯一的一个可能的闪光点。不是这个案子需要你们,是你们需要这个案子,溺水的人当然会抓住浮木不放。

俗,俗在莫名其妙的中哥及其小弟、没有戏份的女角色以及爹味大批发。

1.中哥这种精神分裂一样的性格设定,不会是想表现人物的复杂性吧?我流汗黄豆人了。一开始你在那耍狠,是虎你卧着是龙你盘着,把擦厕所的抹布扔人脸上,镜头还不忘摇过阿哲(张新成饰)带着伤口的脸,明明白白搞霸凌;随即在晚上睡觉时,派小弟去闷死阿哲,要不是程兵没忍住出手,阿哲还有命活吗?而傻阿哲的理由是他不怕我,exm?明明白白搞谋杀;最后就是突然开始跟程兵谈心了,突然绝症了?干嘛啊?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发生了什么啊?硬转折吗?一点也不过渡吗?这不精神分裂吗?还不如把他真的设定成精神分裂,还更合理一些。

2.女角色没有一点戏份,这里不是夸张语气,是陈述句。所有的女角色,没有一丁点戏份。她们不是角色,是工具,是符号。主创团队是演都不演,就是纯粹而赤裸裸的符号。程兵的女儿代表程兵的情感和柔软,程兵的师母是“目前可以公开的情报”的npc,程兵的老婆是他‘敬业’的垫脚石,老马的老婆以及女便利店员是男人对女人的标准幻想,要么不离不弃,要么以身相许。所以这个角色请高叶来演是图什么?她强烈的大嫂形象也是主创play的一部分吗?这样一个强大的女人却对我不离不弃,简直要高潮了吧。

3.由于爹味太重,遍布全片。这里只挑最爹的那段来说。三大队全员在出狱后重新在老马(王骁饰)家烧烤摊聚齐,一群男的喝大酒、忆往昔,不夸张,我觉得酒臭味和口臭味以及男人身上的油味从银幕里飘出来在攻击我。那个最像猪头的信佛的那位,先嘴贱挑事,说人老马媳妇态度不好,在老马作势要去‘收拾女人’的时候又假惺惺地劝。笑死,真的好真实。不是我说,这如果是出现在讽刺男味的电影里是会被我拍案叫绝的程度,但在这里很显然是作为歌颂兄弟情义、展示老马‘御女之术’的‘正面’示例存在的。嗯,很难评,抬走吧。

旧,旧在孤胆英雄式的剧情设定除了自嗨,没有任何意义。

程兵是好人、能人,杨建涛是无能的人,但杨建涛成为了局长,而在世俗意义的成功标准下,程兵失去了一切。在这部电影的逻辑中,程兵是失意的孤胆英雄,他被捧得越高,越说明这个制度容不下好人、容不下能人。

《狂飙》中安欣是追着一个案子不放的孤胆英雄;《漫长的季节》中王响和马德胜是追着一个案子不放的孤胆英雄;《沉默的真相》中江阳是追着一个案子不放的孤胆英雄...先不提拍得好不好,但这种设定真的好旧,旧到除了在自怜中自嗨外,没有任何意义。

国剧类似的设定太多了。真相的成本高到需要个人蛰伏数年,付出自己的前程、家庭甚至一生。实然层面确实如此,但是也没必要只拍这个吧?好没想象力啊,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除了这些被讲烂了很难再讲出花来的实然,我更希望有部电影能跳出个案,不仅仅把个案的正义当做终点,不必造出个神来。尽量作出一些畅享,正义不能寄托于个人的牺牲,不应该宣扬身先士卒,肉身塑神,而应该给予它更多的制度保障,让个案的正义成为进步的起点,那些刻意的煽情和极端的狂热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众作品是一面镜子,扁平且单一,无法承载复杂性的故事,不只是一部老调重弹还错漏百出的中年油腻男的杰克苏大梦,还是这个社会的弊病。

呕,陈思诚就是电影界的于正。

什么火蹭什么,诈骗是热点,要碰。这个片子的设定和情节发展也很难不说是对《狂飙》与《漫长的季节》拙劣的模仿与复制。甚至你这个贱吊还敢蹭唐山烧烤打人事件,把这么一个严肃的社会事件融成一个烂俗并且对剧情没半点作用的情节。看人家做手工,自己抄起一把屎就开始捏咕。上不得台面的下流货色,能不能滚出电影界?不够丢人现眼的。滚出电影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