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斜照入紫禁城,红墙黄瓦间,一个身着明黄色龙袍的小小身影显得格外孤单。他跌跌撞撞地跑着,身后跟着一群神情肃穆的太监,空气中只有他稚嫩的嬉闹声回荡,空旷得让人心疼。贝托鲁奇的镜头就这样定格,幼年溥仪与这座庞大而空洞的宫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是这里的主人,却更像一个被囚禁的囚徒。这种吊诡的身份,贯穿了他悲剧的一生,也成为了《末代皇帝》这部史诗般电影的核心张力。影片并非单纯的历史重现,而是通过一个注定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帝王,让我们得以窥见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
还记得影片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溥仪长大后,依然生活在紫禁城中,他剪掉了象征着皇权的辫子,穿着西装,骑着自行车在宫墙内横冲直撞。这一幕荒诞又悲凉:他试图拥抱新时代,却被禁锢在旧王朝的躯壳里。他以为剪掉辫子就能摆脱过去,却不知自己早已被历史的车轮远远抛下。他像一个在舞台上谢幕后仍不愿离去的演员,徒劳地在空荡荡的舞台上徘徊。这种格格不入的错位感,深深地刺痛着观者的心。
影片中,溥仪对“皇帝”身份的执着,与其说是对权力的渴望,不如说是对失去的过去的缅怀。他一直活在回忆里,活在对紫禁城的回忆里,活在对曾经拥有的一切的回忆里。这种对过去的执念,让他无法真正地融入新的时代,也注定了他悲剧的命运。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抓住过去的美好,不愿面对现实的残酷。或许,只有真正放下过去,才能拥抱未来。而对于溥仪来说,这个放下,来得太晚,也太过残酷。
影片的结尾,溥仪以一个普通游客的身份重回故宫,他买了一张门票,像其他游客一样排队进入。当他走到曾经的龙椅前,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男孩跑过来,问他:“你是谁?”溥仪犹豫了一下,然后从龙椅下拿出一个他小时候藏在那里的蛐蛐罐,递给了小男孩。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溥仪与历史完成了和解。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他只是一个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普通人。这个略带伤感的结局,让人久久难以释怀。我想,贝托鲁奇或许想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曾经拥有过什么,最终都会归于平凡。而真正的自由,或许就在于接受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