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尾处男主“捡瓶子”行为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重满足后的新一代理想主义者的自如状态,而非被许多影评者解读成疯傻或心理阴影。
父辈积累使男主已足够自在地不在乎体育赛事成绩,而更在意自己此时此刻想做什么。捡瓶子或许在怀念儿时父母陪伴球场捡瓶子还钱的温馨时光 或许是秉承自小养成的勤俭节约习惯。在内心自洽面前,在坚守原则面前,功利性地赢得体育赛事荣誉并无所谓。这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重满足后的新一代理想主义者的自如状态,而绝非热评第一条所说的傻呵呵、毛骨悚然、恐怖片…

2.备受诟病的“开小号”并非对孩子的绝望失望。马成钢玩笑口吻的随口一提,并非对孩子的绝望失望,对孩子还是骄傲的,还是信任的,还是爱的。退一步讲,即便弟弟妹妹成真,对于男主来说也并非坏事,如同大俊对同父异母弟弟的实心实意,血浓于水,有人才有一切,人重于一切。可以有更多的人生选择,可以享受更多的世俗家庭温馨。

可能对于马成钢来说,四十岁风华正茂的他自己说一不二,眼高于天,对于后辈期望在于不比自己差,甚至比自己强;而对于五十岁进一步历经种种的他,家庭和和美美,人丁兴旺,后辈们自由选择自己想过的日子,不失为另一种圆满。

3.不少观众会认为高考七百多分选择体校是遗憾,但笔者认为上大学更在于增长见识,北京体育大学可以说是中国体育教育的最高等学府,与之朝夕相伴的是世界冠军等佼佼者。就读于此是其考生本人的骄傲,无聊何时都不后悔,不遗憾。笔者同门师姐博士毕业后入职该校,前段时间在为出征巴黎的奥运健儿们教授法律知识,当然也有师兄师姐博士毕业后投身西部,投身非省会四线城市,为出身农家的勤学苦读学子增长见识…说这些是想表达中国不至清北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使命,现代化多元化思维 各路有各路的花儿。

不同年龄的有不同心智 十八岁的马继业对于体校的选择 在于儿时执念 出于想父亲证明自己不靠父辈也能有所作为,或许在其三四十岁 父亲年老体弱须其接班时,经过耳濡目染产生对驰骋商场的好奇心与热枕,自觉自愿学习管理专业知识。总之,对于电影结尾时男主十几岁二十几岁的人而言,人生宽广得很。

4.“苦难式教育”有意义吗?喜剧是夸张式表达,笔者认为苦难式教育是有意义的。
重要的不是马成钢心心念念的清华经管学院的学历,而是在困难模式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被控制到设法挣脱控制,这个过程就是师从乃父能力的体现。
甚至说得知真相后的处理,不失为一种“崩溃疗法”。对此,观众不必神经敏感,更不必悲观主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当孩子真正吃过苦后才能产生不惧艰苦的韧劲,养成洒脱自如的良好心态。

笔者看来,电影最出彩的角色设计是马成钢,其白手起家、遇事淡定、百炼成钢、执行力强、社会责任等优秀品质,是现在倡导的弘扬企业家精神在我国热门电影中的难得展现。对此类人物,私以为应摒弃偏激仇富心理,而是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