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集短短二十余分钟,讲述的就是一个“抉择”。
故事开篇发生在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两党矛盾激化之际,蒋校长通过器重的学生许之舟向黄埔学子下达命令:不允许有跨党分子,一经发现则逐出军队。
蒋先云何人?黄埔军校一期生,黄埔三杰之首,入学以来多次拿到文武第一,是蒋校长极为器重的学生,文韬武略的将相之才。当时的蒋校长已是国民党之中心人物,跟随蒋校长则高官厚禄唾手可得。校长多次挽留,曾经的好友也多次挽留,他却坚决于高官厚禄与革命之中选择革命。
蒋先云问:“我们革命的目的,只是为了个人前途吗?”
蒋先云讲:“高官厚禄非我所求,你才应该想想,身为一个军人,如何才是真正的为国民利益考虑。”
蒋先云讲:官,可以不做;革命,不可不革!”
于是他第一个站出来退出国民党,他的抉择就是理想和信仰。故事的结尾定格在24岁的年轻脸庞上,但历史上的他在故事发生后一年就牺牲了,年仅25岁。
二、
编剧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多次选择插叙手法。
蒋先云淋了两场大雨,一场大雨是两年前与许之舟在拔旗山训练场的竞争,彼时他俩是赛场上的竞争对手,却也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在比赛的最后一刻,蒋先云帮许之舟打倒了靶心。另一场大雨则是两年后的一场抉择,蒋先云在雨中作出决定退出国民党,许之舟则坚定的站在国民党一方。前日蒋许二人曾在灯火渔船中沟通,却未互相说服对方。蒋许二人之关系映射当下两党之关系,即使昔日合作顺利,但两党根本上信仰不同,之间的矛盾早已无法调和。
故事最后蒋先云划亮火柴,这里插了一段五年前他受教员之教加入共产党的往事,而后火柴熄灭。但此时画面中有人递过一只炬火,而后他手握炬火与队伍汇成长河,照亮一片天空。
这里让我想到一句话: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愿做唯一的光。蒋先云短暂的一生就在做一束唯一的光。一支火柴熄灭,两支火柴熄灭......幸好,终于有炬火点燃,有千千万万支炬火点燃,最终照亮了东方这片土地。跨越百年,他自火光中微笑,仿佛在告诉后人——我不后悔我的抉择。
三、
蒋先云自湖南出生,自临颍战役中牺牲,临颍在河南。一个微妙的巧合是,演员王一博自河南出生,多年工作在湖南,也同样是二十四岁的年纪。
王一博的台词可圈可点,在新时代中是值得夸赞的程度。对他这个年纪而言,不能说演技多么厉害多么完美,他最能打动我的在于他完全说服了我蒋先云对革命的态度是纯洁、坚定、至高无上的。他的仪态一向是很优秀的,这次也不例外,之前就有演警察的经验,姿态非常挺拔,非常有军人风范。另一位演员宋熹的爆发力强,张弛有度,很契合许之舟这个角色。最喜欢的还是编剧与导演去讲述这个故事的方式,毕竟故事本身就十分让人动容。
最近因为这个故事哭了很多,哭他的选择,遗憾他的早逝。历史本身就是最好的教科书,人的一生本来就是最动人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