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一下,我真的想给剧方打0分,但实在觉得对不住檀健次的沈翊。如果不是他用心让这个角色撑住,第二季能崩到塌方。
我不是演员的粉丝,但作为一个喜欢第一季的观众,我觉得好的地方要说,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要说,粉丝也别拦我。
正文开始——
排除强行塞的那些(大家懂的)的桥段,就说两个点。
首先是第一集,杜城到案发现场后很不耐烦地“沈翊呢?沈翊怎么还没来?!”和“你怎么才来!”,但其实沈翊是早到了,并且已经有自己初步的观察和判断了。请问这真的是合作了几年的同事吗?
还有就是没头没尾的“小红裙”,沈翊和杜城两人对这件事的反差极大。沈翊从看到小红裙开始就触发了警报机制,杜城毫无反应;到看见小红裙遇害后沈翊的触动很大,这是促使他在第二季做出改变的执念,杜城还是没啥反应,说不定还觉得“得了吧你神经过敏”。而且后续剧情中,杜城对于小红裙的死亡也只能说态度冷漠。
所以第二季,其实这俩主打一个反应机制不匹配、脑回路不对盘。加上杜大队长一脸“我听不懂你说啥”“我懒得听”“你是不是有点大病啊”“就得按我说的方式办”,到后来自作主张把沈翊排出出案件的态度(别说“设定”什么,演不出来的设定是废纸,他演出的就是这感觉),第二季两人基本就跟鸡同鸭讲没什么区别。结果最后,哦,“其实一直以来你是对的”……嗯,finally!那整季让我看个啥?
杜队长的演员金世佳老师自己也说了,第二季沈翊的才能让杜城“难受”,因为他跟不上。在以上两件事中,沈翊的反应机制确实是先于杜城的。所以第二部的“沈翊”,尤其是杜城在场时,实际上让人看的应该叫“杜城视角下的沈翊”,或者说根本是让观众透过杜城的眼光在看沈翊。这点甚至延续到了结局那个镜头。这就难怪了,符合看剧时的直观感受。
但是您也别代表普通人啊,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有这么个神队友简直开心到飞起完全不会难受。这种心态宛如一个能力普通的职场团队经理,面对晚入职但天赋异禀能力出众且深得领导赏识的年轻同事,产生了羡慕+嫉妒+危机感+打压控制的连锁反应,但最终意识到对方是对的……

更有甚者,就以上两个事件中,沈翊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观察思考细节是缺失的,不仅如此,全集很多时候这部分内容都缺失,这是造成观众观感上“太飘”“神逻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悬疑剧不说剧本要求多高,起码你得做到有头有尾逻辑自洽。我想起以前读书的时候,学校里就有句话,“你们千万不要在美术老师监考的时候作弊,一抓一个准”。沈翊作为绘画天才,对细节把握的敏锐是必然的,而这也是他绘制“图鉴”的必备条件,是需要充分刻画、让观众能产生同步感的内容。比如盲童案里代入盲童视角摸画册,虽然是很“小”的剧情,但就是能起到这种效果。“感受”也是需要具体的触发点,比如说小红裙,究竟是哪个细节导致的违和感?案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全没有。我是不懂绘画啦,但如果能把过程补完“让我觉得我能理解”,起码对我这样的人来讲是受用的。
我记得第一季的主创说过,沈翊的推理是有逻辑的,写剧本的时候也会揣摩这部分,因为画像本身就是一个推理过程,需要大量的细节和零碎线索支持。第一季还有不少沈翊根据零碎线索分析和模拟作画的内容,让观众的视角可以跟着他的思路来,但第二季这一部分严重不足。我觉得演员已经努力在救了,像“魂穿式代入”“沉浸式破案”这种形式也只能靠演了,不然真的会跟抛出个问题却跳过解题步骤直接扔答案差不多, 你哪怕找个美术专业的学生都能说出个123吧 。你们还记得这部剧叫“猎罪【图鉴】”吗?
于是第二季就变成了——
沈翊自己一条线在搞事业
杜城在不理解并且妨碍沈翊搞事业
“小分队”其他同事在演都市职场日常、恋爱喜剧和家庭伦理剧??
好家伙,这可太“群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