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过程中一直想停下来记录,可不是自己一个人看,只能作罢。
我发现我对电影的评判有个标准是—能否让我有表达欲,如果能,那我大概率主观喜欢。但由于要顾着些客观,如果有太让人蹙眉的逻辑bug便开始扣分。
起初我觉得轻松,因为从他们俩身上我真看出些我身边男同朋友谈恋爱的影子,自从花样年华后,我觉得“真实”一定是王家卫追求的,即使电影是那么“虚”的艺术。我相信有这样两个人,在谈这样的恋爱,我看到过。
后来呢,我又觉得我并不把它当一部同性题材电影去看,我甚至能看出我自己的理想爱情雏形,那样畸形又生发于生物喜欢的感情。虽然我总觉得现在自己早已没有什么做作的“择偶标准”了,可又固执地不愿意学习恋爱。可能因为我总觉得现在的爱情太俗气,我渴望一个好的故事,好故事总该有个好开头不是吗?我希望我们自然地遇见,自然地认识,而不是无趣地按部就班。
我可以轻易地代入何宝荣,我总希望一个人爱我,爱我的低劣,爱我的恶毒,爱我扭曲的面容,爱我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市侩与刻薄。我希望他看到我,接受我,迷恋我的不好,永远在原地等待我。即使这几乎不可能。我也可以轻易地代入梁朝伟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我有过这么做的嫌疑,因为那所谓的“爱”,对一个独特又危险的个体发了狂似的着迷,即使自己痛的满身鲜血,无法呼吸,低入尘埃。但他存在于此,世界就全无道理。可这样也有好处,这是足够清醒的自由意志的沉沦,因为我知道这是有毒的,我知道我的结局是离开,但对方被我或有意或恶意地蒙在鼓里。我不期望那场何宝荣的放声哭泣,我只期望有一个瞬间他意识到,他错过过我,就足够了。
其实我坚定地认为三个主角如果任意一个或几个换成异性恋女性或男性都成立,所以这只是关于爱。为什么是同性呢?可能是因为同性的爱没有男女之爱的条条框框,可能因为同性的爱没有什么烂俗的“经典蓝本”。这也许就是动人的原因。
喜欢电影画面对于色彩的处理,明明是美好,可回忆时也是黑白,在经历有毒的关系时,我们本人是知道的。不知道是不是故意为之,好像梁朝伟和张国荣爱情萌发待在一起时永远是室内,或是夜晚,可他和张震在一起时可以去阳光下踢足球。也许经历过对比,才知道分别是什么样的。
王家卫的电影里爱情总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人总是爱过超过一个人。我喜欢这种“定律”,我讨厌夸大爱情的“忠贞”,都是人而已,人不可能一辈子只喜欢一个人。成年人的世界要面对太虚假的蝇营狗苟,所以在面对感情的时候,我总期望更逼近于绝对的诚实,无论对谁。
可能是看过最有共鸣的爱情片了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