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01 新加坡 规则、应试
1.新加坡教育制度Meritocracy,中文翻译为“精英主义”。长期研究新加坡教育制度的陈英泰教授解释为一种基于个人才能进行资源分配的社会制度。
2.新加坡的教育现状特别像现在的中国大陆,“内卷”的新加坡版本为“怕输”。原因在于资源的稀缺,只能靠极致竞争来获取。
3.考试被用到极致,用来为国家筛选有用的人才。自杀率也很高。
4.新加坡也在反思,学业上的能力是否是经营好人生的最重要的能力。
5.规则意识、家国观念、健康观念,从小培养。精密计划,严格执行。保姆式政府,保姆式学校,政府尽可能提供好公共服务。
6.有批判性思考,但又服从命令。
7.新加坡教育体制健全先进的地方在于,无论何时学习兴趣激发,都可以进入正轨。学生意识到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比单纯学历更重要。
8.学会互动、合作,认识到世界的残缺,这个世界有普通的、平庸的人,学会接受,学会宽容。不断拓宽成功的定义,而非在狭窄通道里竞争。
9.人生三次成长:逐步发现父母、自己、孩子是普通人。

Ep02 德国 音乐、性教育
1.音乐教育。生活化,德国人用耳朵学钢琴,从娃娃熏陶起,学得下去比学得好能走得更远,不功利所以没有压力。艺术技能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礼物,能陪伴终身。
2.性教育。4-5年级,男女孩儿一起坦诚地学习性器官图解、名称,认识自我。大人不遮遮掩掩,孩子就不会大惊小怪,开诚布公的性教育,孩子才会保护自己。德国在欧洲性教育最普及,早孕率最低。
3.坦率面对历史,承认前人错误。从错误中学习,而非逃避。
4.严谨、坦率是我对德国人性格的第一印象。
5.在德国,老师也需要给小学生断官司,哈哈哈哈哈哈。
6.成为自己,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决定自己的生活细节,是孩子的人权。
7.双轨制教育,按分工区分人,而非学历,企业通过职校为自己培养职工,降低了失业率,也缩短了教育年限。
8.容错率高,允许犯错和反悔,注重实践而非理论推导。犯错是真正学习过程的必经阶段,每个人有自己的习得路径。孩子被包容着,就不会用大呼小叫挑衅来反抗。因为不会被苛责,所以不怕犯错。
9.在安全保障足够的前提下,家长会允许承担一定风险,注重室外活动。
10.把课程拆分成不同难度等级,起点和终点固定,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接受程度来安排学习进展节奏。
11.注重本地历史和交通规则学习。严肃的规则也是对自我的保护。
德国的教育,不回避,不遮掩,犯了错就从错误中学习冷静。

EP03 法国 哲学、独立、表达自我
1.学会自我疏导情绪。
2.直面现实的不完美,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3.认识生老病死的必然,接纳生命的轮回。
4.不做判断性评论,允许孩子自由生长。
5.不强制集体主义。鼓励参与集体活动,但也接受孩子不感兴趣。
6.把儿童当成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而非尚未长大的幼童。
7.低幼启蒙哲学,很3渠道,或者是某种精神状态的分析和察觉。又可能是让孩子能更多理解规则和自由的界限。在这里,童年是用来帮助孩子们建立起更加微妙、更加广阔的生物体验的。
11.放松状态的学习才有利于身心健康。体育、艺术、生态、哲学,以玩耍的形式进行,尽可能有乐趣。语言科学类教育,需要专注不动,是需要与人性对抗的,很耗心血,是逆人性的。

Ep04 新西兰 人尊重自然自然、玩得好才能发展好
1.安全意识培养,学会与人为善,(规则意识灌输)训练有素后将安全决定权交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2.小时候玩好才能越好,玩好才能提高专注力。
3.拿掉一点点限制,就会很快乐,陪孩子一起有分寸的疯狂,尊重别人的不愿意参加,也充分享受疯狂。
4.权威产生于信任和尊重。
5.留存可控范围内风险,教会孩子自我掌控、回避风险。允许风险,不允许危险。
6.幼儿阶段,比起学到什么知识,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更重要。
7.不限制孩子的思维。使用者决定物品用途,而非设计者。拒绝被消费主义洗脑,回归物品用途本身。
8.不认识自然,就不会保护自然,这是可悲的。尊重自然,尊重动物,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在新西兰,海洋、土地、动物都是重要的,人并不是中心。在新西兰教育里,知识也不是中心,它是在玩耍中自然产生的,让人对一切保持兴趣,乐于解决问题,建设环境,这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吗?

Ep05 泰国 国际化、不慌不忙
1.去泰国读国际学校,是很多经历过中国传统应试教育选拔弊端的家长做出的选择,兼顾国际化和更小竞争性,既可避免因高度竞争影响亲子关系,也可对接国际培养人才,但也面临文化冲突、夫妻关系紧张、父母社会身份缺失等多重风险。归根结底,是我们所处社会出现了问题,大家开始外逃,不想孩子再受自己曾受过的折磨。
2.世界范围内的中产都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精英教育,而非躺平、放任自流、快乐教育。
3.中国人的幸福感多来自于未来,用现在的忍耐和忙碌,寄希望于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可以兑现为一个目标的实现。“悬浮”,但很多时候未必能实现目标,导致得失心很重,当下不快乐。
4.真正的教育来自于家庭。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成为,通过言行举止来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因为孩子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远多于待在学校的时间。
5.给孩子写信,真诚且适合反复品味的沟通方式,可以学习借鉴一下。
6.做好现在的事儿,享受眼前的快乐,不过度焦虑未来。
7.人与人的根本差别在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