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玛才旦的《撞死一只羊》,看完之后,呃,我刚刚看了什么,这啥跟啥呀,今年目前看过最奇特的电影了。
上一次是金基德的《莫比乌斯》。
故事讲了一个叫金巴的司机,碰上了一个也叫金巴的杀手搭顺风车,怕他干坏事,跟上去,发现杀手并没有杀死他的仇人,他走了之后,梦见自己杀死了这个仇人。
结尾出字幕:
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当全片第一个镜头出现的时候,我就在想,不会就这么看这个车一直开,直到看到车开出镜头。果然是这样的,全片都是固定长镜头,极闷。
一直等到影片第15分钟,终于有人开口说话了(这部电影看到最后,台词也很少)
还有这个电影画幅,3:4的,看着真难受,我以为之后会像《山河故人》,用不同画幅暗示不同时空和时代的变迁,结果看到最后,硬就是这个画幅没变。

别说现在用这个电影画幅,以前的老电影也是用16:9,除了一些电视电影,见不到全片是这个画幅的。
电影个人风格极其强烈,民族风味浓郁,这种藏地景观,人物造型,藏语台词,不属于我以前看过的任何一种电影类型和风格,唯一有点相似的,是之前看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
画面有一种粗粝美,对于我这种生长于湘西南亚热带地区的人,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景观。
之前看《可可西里》就被吸引到了,风沙、戈壁、粗犷的人,色彩也很喜欢,茶馆那场戏打光的精致感还有点王家卫的感觉。

但这部电影还有点更不一样。好像有意剥离了汉族人的存在,完全的纯藏语环境,也不是他族人去演绎的少数民族,站在藏族人角度表达藏族人思想的电影。
沉闷的叙事,极少的台词,木讷的表演,这种个性、艺术化的电影真欣赏不来。
两个金巴之间,肯定是有着某种联系。
结尾的秃鹫变成飞机,也许是在讲传统和现代的冲突。

除了他儿子,这是我知道的唯一一个藏族导演。
他的死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一个成长在高原上的孩子,死在了高原反应,被自己热爱和表达的这片土地杀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