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部片子整体完成度很高,很多地方都能深深引起共鸣,很多细微之处都引人深思,扣掉的一星在最后的结局,感觉是导演为了过审或者刻意营造一种最后大团圆结局。

1. 最开始的影排片给出了马寅波一个中年失意的真实写照:人到中年力不从心。写了三十几年的书从来没有得到过出版社的青睐。当了一辈子的语文老师一方面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始终怀抱着作家的梦,教书不应该是他的最终去处。就连门卫处的保安都劝他别写了,写了几十年都是被退稿。在昔日出版社的师兄面前,说出“哪里不对,我全改”,被嫌弃没有文人的风骨,等了几十年的消息,还是没有消息。马寅波还有一个在外人看来不是那么光荣的儿子 ,被他的老师叫家长说他儿子偷拍女生,被校长怀疑复读了两年的儿子是不是智力有问题。马寅波生日那天老婆准备的情趣内衣,50岁的生日蜡烛,老婆让马寅波不要再许自己那个几十年没实现的作家梦 ,改为让儿子能好好学习。前面的一系列情节,看着让人窒息,同时又那么真实,人到中年,事业的不如意,梦想遥不可及,家庭内里冲突不断,不断引人叹息;

2. 影片的转折点在于马寅波的儿子马墨由于爬上宿舍楼偷拍喜欢的女生,失足从楼上摔倒后脑勺,一切都从这件事情开始变得魔幻与讽刺。校方在对这件事情的调查过程中开始怀疑马墨是流氓行为偷拍喜欢的女生而坠楼,这对学校的名声不利。另一方面马寅波猜测到了儿子的行为,同时儿子又被怀疑在课堂上携带色情杂志,马寅波在儿子被怀疑藏有色情杂志时,将他给儿子书桌里的一本本名著,霍乱时期的爱情、丧钟为谁而鸣 (已加入书单,哈哈哈),一本本拿出来,呵斥同学与老师他的儿子是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最后自己打开的“马墨”杂志终于让他有了一个想法:伪造一封马墨自杀的遗书。当这封自杀的被同学与老师看到后,事情有了魔幻的转折。同学们开始自责是不是做出了霸凌马墨的行为,被喜欢的女生(一个中二中了青春文学毒的女生)开始180度反转,爱上了马墨。校方在精英学校不能有流氓,一个有文学天赋而自杀的学生对学校的名誉影响似乎更小。就这样,谎言变成了大家都愿意相信的事实。

3. 为给众人一个马墨自杀的原因,马寅波杜撰了几篇马墨文章,这几篇文章又被他的语文老师大加赞赏推荐到参加青少年文学作文大赛。意料之外的是最后获奖的得主的一篇微博将马墨推上了热搜。自此马墨火了,一个有着过人文学才能的马墨,在学校内自杀了,无数“豆瓣小组” (被实名diss) 成员探望马墨。热点出现了,话题出现了,那一群群当初求着都没见着的人,开始来找寻马墨的作品。面对儿子巨大的医疗费与自己作品被看到的喜悦,马寅波开始大写特写,最后在出版社的促成之下《少年的你去哪了》出版了。热点的加持,这本书大卖特卖。

4. 书大卖以后,马寅波变了,一个隐忍了几十年的中年人,一个将虚荣看的比什么都重要的人突然有一天成功了。KTV唱K,酒家女作陪,觥筹交错,马寅波终于”站起来了“,他再也不用当连杯子都不敢摔的男人,不用当在在老婆面前低声下气的男人,不用当别人眼中失败的人,马寅波变成了someboby,马寅波成了名叫马墨的作家,这个作家会被请上节目,会被蜂拥的邀请签名,会被众人所仰慕,马寅波的作家梦”实现了“,他甚至开始畅想自己未来无限美好的蓝图。妻子口中说的骗,那能叫做骗吗?马寅波的文学梦实现了,至于实现手段不再重要。

5. 紧接着,下一个转折点又来了。在一场颁奖礼的直播中,马墨醒了。这一秒马寅波的内心该是多么的混乱与撕扯。一方面作为父亲,马墨醒来马寅波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另一方面作为作家”马墨“,马寅波又是不愿马墨醒来,甚至可能希望如果马墨一直不醒该有多好。可是事实是,马墨醒了,在众人面前醒了。老婆看见醒来后希望好好学习的马墨,再看到马寅波说的要送孩子去国外念书,马寅波准备继续当背后的马墨。作为妈妈,她选择了让马墨召开封笔的记者会,让马墨过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变成马寅波的作家傀儡。事后面对马寅波的对峙,老婆拿出11年的离婚协议书,点出马寅波骨子里的虚容。在与妻子的争吵中,马寅波下定决心要靠自己的书,自己的名字出书证明自己。

6. 从马寅波决定用自己的名字出书那一刻开始,魔幻的世界开始运转了。血淋淋的事实、满屏的讽刺铺面而来。同门的师兄弟被强迫着审阅马寅波的所有作品,马寅波本名的作品没有人愿意出版。甚至出版商愿意出版陪酒女的玛丽苏网文也不愿出马寅波本名写的书。最后不认输的马寅波还是认为既然我笔下的马墨能够成功,那作为背后的马墨的我毫无疑问能够同样成功。他选择进行一场豪赌,自己出资出书。面对最后一场豪赌,以前马寅波鄙视的玷污文学的行为变得如此的自然,仿佛天生就应该如此,发红包参加签售会,发红包请人写序。甚至为了场面,找导演cos中国版诺贝尔颁奖典礼。最后的结局却是签售会当天暴雨下马寅波冒雨发出关于文学的呐喊,底下无人问津,而另一边是玛丽苏文学的签售会水泄不通。看到此处,抛开马寅波的行为,我看的是一个在曾经对文学饱含热情,对作家梦持之以恒几十年的逐梦人,在面对现实的荒唐与梦想破碎的内心深处的呐喊。心有戚戚。

7. 接下来是一场对刷数据的疯狂讽刺,马寅波自己买自己的书,不惜一切代价刷到榜首。马寅波此此时觉得玛丽苏书都能爆卖,靠的就是数据 (真实糜烂而又畸形的市场)。最后的孤注一掷得到却是工商查抄。已然疯狂的他,想到他还可以证明自己才是马墨背后的真实的作家。他要向世界宣告,是他的作品创造了奇迹。马寅波驾驶着装满了自己的书的卡车,冲向了学校,他的一番讲演却被提前录下自己承认剽窃自己儿子作品的录音的校园保安”揭穿“,彻底又一次沦为无耻的谎言。至此马寅波变成了人人喊打的撒谎者,败坏师德、剽窃儿子作品的罪大恶极之人。(在这里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马寅波的书究竟有文学价值吗?如果马寅波有文学价值,出版商却一直不愿出版,那是由于出版商看到的是书能否有话题,是否能卖出去?看同门师兄和其他出版商贯穿几十年的评价,似乎证明马寅波的书文学价值不够纯靠文学价值出版。而后大家对马寅波代笔的马墨的书又赞誉极高,这里透漏出马寅波的书本身还是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这两者的差距在于二人的年纪。马寅波代笔的马墨表现的是一个不属于他年纪的思想,它的文学价值要在之前冠上一个年龄才会变得出众。想到这里才觉得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假设。)

8. 影片的后半段,马寅波无法再自证为自己作品的作者。一个起始于虚荣的谎言,一步步变为更大的谎言,谎言与真实已经彻底翻转。看到此处,一种巨大的荒谬向观众袭来。走头无路的马寅波回到收集满自己的书的仓库,一本一本的烧掉了自己的书,烧掉的也是自己的作家梦。(此处莫名的想到绝命毒师的结局,大毒师最后一错再错, 最后自剖的答案是”I am good at it“ 他称自己为cooker,同样是一个中年不得志的男人,”cook“让他找到了另类的自我实现,只有在cook的时候他是一个被仰视的存在) 烧书最后竟然也不能如愿,被进来的保安喷了一脸的灭火剂。

9. 影片的最后是马寅波幻灭了,细思如果是我走到如此的境地,很难不会像马寅波一样走向天台。在天台的马寅波在跳与不跳之间挣扎,跳就一了百了,但是从高楼上往下看,他又不敢了。在挣扎间,马寅波听到了警笛声,走过去才发现之前的那位玛丽苏作者(前陪酒女)正要跳楼。马寅波将她拉了下来问她,该跳楼的不应该是他吗?你一个畅销书的作者还跳什么楼?玛丽苏作者哭着说出版社为了吸引流量、制造热点,将她陪酒的过往公开出来作为卖点,现在的她在老家已经成为了一个下流无耻的陪酒女,她没有办法再面对自己的家人。为了劝解她,马寅波在想一个给她一个活下去的理由,老师的本能让他在黑板写下了人生无需关注虚荣、没有任何人能让自己自杀 ,除了自己,活着需要抛弃虚荣,提升认知。这句话说完,马寅波自己也醒悟了,他也不想自杀了。看到这里我以为已经是大团圆结局了,突然玛丽苏作者接到了她爸爸的电话,电话里她的爸爸想的只有在村子里面子被丢尽了,玛丽苏作者毅然准备再一次跳楼,马寅波拼命阻拦。最终玛丽苏作者被救下,马寅波掉下了楼。

(细细思考下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虚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想想我们的成长路径,”一分战胜一千人“,”别人可以做到,你为什么不可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你要成为人上人“。意识形态潜藏在言语中,一个普通中国人就是在这些话语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只是战胜其他人获取人生资源的武器,除己之外皆为”敌人”,一个好生活是被他人艳羡的生活。这一切从一开始就被扭曲了,所有人都被裹挟进这场无休止的战争。回到生活与知识的原初,正确的导向不应该是这样的吗?驱使我们学习的动力是对未知的探索与渴求,是对世界与自我更深层次的认知。而一个美好的生活应该是自我能获得宁静,一切当下岁月静好,无关乎他人。)

10. 关于结局。其实看到马寅波掉下了楼而不知道是生是死的时候,我个人看来在这里结束是一个更好的结局。关于马寅波是死的唏嘘还是活下去面对接下来的人生应该让观众自己细思。人生的荒诞,现实与魔幻,虚荣与真实才是这部作品应该引起人们反思的东西。停顿到这里导演却给了一个圆满的结局,马寅波好好的活下来了,还被嘉奖为见义勇为,在老婆和儿子的掩护下准备逃离医院回家。如果电影的结局是这样,在我看来消解这部电影的反思性,最后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见义勇为的行为简单的就洗清了之前的一切,最后其乐融融,得以回归温暖的家庭。

最后的碎碎念:关于中年人的人生困局,关于文学的意义,关于机械复制时代下资本控制的文化资本,关于人生的意义,关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虚荣,都需要我们细细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