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给这部剧的配乐、演技、画面和思考意义。)
先说优点:
不得不说,这部剧在台词、演技、画面、配乐等艺术层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剧中主要人物轰轰烈烈的悲剧爱情也让人感动着迷,纸条定情、513的飞机编号、蓝衫白裙这些元素都满足了我们对美好爱情的幻想。
其次,这部剧抛开了以往战争剧的宏大视角,而选择从小人物悲欢离合的角度刻画战争,独特的视角让人耳目一新。再加上剧中确实表现出了果党内里的腐败,很容易让我们以为,该剧的立场正确;然而细想却发现,剧中拍出来的果党腐败都只是忽悠观众的一些表象,却刻意忽略了果党背离人民的本质。
最后,这部剧用新颖的视角,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空间,比如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历史事件。
再说缺点:
很多观众已经被这部剧披着爱情的皮引诱,掉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当然了,包括曾经的我自己),具体观点如下:
1. 该剧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坏人不坏。“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是唯心史观。对历史上那些“逆势而上”甚至恶贯满盈的历史罪人,历史虚无主义则往往有意渲染、美化,公然为已有定论的反面历史人物翻案,为反动头目叫屈,为投敌叛国分子张目,为殖民统治者正名。”( 党建特约评论员 任晓山 )
民国爱情,十有九悲。我们很容易被这样浪漫的、忧郁的爱情冲昏头脑,因为它满足我们对美好爱情的所有幻想。然而却忽略了,包括郭轸在内的这些飞行员的悲剧不就是果党自己造成的吗?是他们自己选择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是他们自己背叛了人民。而郭轸的结局不过是他自食恶果罢了,他在轰炸东北的时候可曾想过有多少无辜的平民死在他手下?他亲手造成了多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案?不要说他是军人不得不服从命令,因为你不能说刽子手是无辜的。
剧里把郭轸的死拍出英雄落幕的悲壮,这就是一种美化:因为他想活着,想和爱人团聚;因为他是军人不得不服从命令,所以他做的行为就都是合理的,因为他只是想活着啊,他有什么错?那东北死去的千千万万的民众呢?他们不想活着吗?还是说因为他是主角所以他的命比其他人的命更重要?现在回想一下,这里真的很讽刺,把郭轸的死拍的很委屈,好像他是受害者一样,然而他才是那个刽子手啊,他才是加害者。
我们当然可以为郭轸流泪,但更要看到,他看起来悲壮的“牺牲”是服务于一个压迫人民的政权,这种“英雄”不具有历史正当性。郭轸的陨落是必然的,因为背叛人民的果党终将被人民抛弃,而依附其中的个体也必然走向毁灭。郭轸并不像剧里想要呈现的那样“被时代抛弃”,而是被反动政权吞噬的牺牲品。他的悲剧来自果党,不来源于时代。
2. 典型表现之二:碎片拼贴。“历史虚无主义以碎片化历史细节“否定”历史规律或“还原”历史整体,将完整的历史分割成零散的历史碎片,流连忘返于边边角角,津津乐道于传说演义,纠缠不休于细枝末节,根据预设立场剪裁拼贴,用小细节小故事小情节代替大历史大趋势大走向。”
这部剧有很多切片式剧情,选定特定历史片段进行艺术加工,而脱离宏观历史背景,片面渲染局部情节,以至于一叶障目,麻痹观众。
比如强调郭轸的身不由己,暗示内战是手足相残、没有赢家;然而事实是:内战爆发的原因是果党企图消灭我党,维持独裁统治。飞机轰炸平民是反人类罪行,而非战争导致的无奈。不要美化施害者。再比如呈现眷村的小资生活,营造乱世中的岁月静好。而忽略了,果党军官是特权阶层,他们优渥的生活是建立在剥削人民的基础上的。而同一时期工人因通货膨炸无法养家糊口、艰难度日的景象剧中却刻意隐去,完全抹除了阶级对立的事实。
综上,这部剧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一年前我对这部剧的态度是美好爱情,客观中立。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我觉得这部剧涉嫌以历史虚无主义欺骗观众、美化反人类罪行的嫌疑。大家有其他看法,欢迎评论区友好交流,我也很乐意听到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