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本来是打算学着怎么做爆文的,结果一点进小红书就被安利了。最近偶尔会看下纪录片,和豆瓣推荐的电影,电影和纪录片,比电视剧更切实生活。
在我这个年纪,受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的影响,目光更多聚焦在旅游(绝大部分都想做的事情),变得更精致(但因为懒一直迟迟未动),以及各种年轻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互联网确实演绎了各种各样的人生,也让这些人生不仅仅是活在大脑的幻想之中,而是活跃在眼前,催动着年轻人焦躁的心,而忘了生活的真实。
生活的真实不在于手中洋气的咖啡,独特的穿搭和精致的妆容,而在于火车站。
记录片第一幕是什么我已经记不得了,但是各个老人的脸庞让我印象深刻。在食堂里排队打饭的老人,拄着拐椅的老人,记录者通过这些老人的记忆描述一位主人公。
我看着这群老人,听着他们诉说过去的年代,他们是描写历史的笔。
记录片的镜头总是去掉很多影剧的修饰,美化和滤镜,向观众展现最质朴的一面,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一幕幕的老街景总将成为历史,看见这些镜头,比看见高楼大厦更让我觉得真实。
片尾是新一代在方言传承上的遗失,这种遗失当然不是现在,但是可能会成为未来。我们当然不能苛求自己的下一代既要学习汉语,学习英语,还要传承方言。我只是对语言实现大一统的未来觉得可惜,和惋惜。特异性变成一致性,多样性变成统一性,怎么不是一种遗失呢?其实小时候就开始意识到了,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很少会说方言,有些是父母特意让小孩不讲方言。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方言会影响普通话的发言,而带着口音的普通话会被嘲笑土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生土长的语言披上了落伍的衣裳,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在想,百年之后,海南话是否会成为文化遗产之一。毕竟,也不是所有海南人都会说海南话。
感触颇深吧。
梦想的种子孕育于咫尺之地,萌发于一人之心,成长于广阔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