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当前评分不高,7700+ 给出了7.0评分。有言论称,戛纳当地评奖时都评价为挺水的金棕榈。可能对于希望大多数民众而言,斯里兰卡战争难民的偷渡、政治庇护损害了自身利益而无法共情,当然也存在无理由不能共情的观众。

此处只是提供一个视角:幸存者忍受着战争创伤,对生仍旧抱有希望努力地活着。不是聚焦法国底层边缘人物的故事,更应该是战争幸存者努力挣扎的历程。

第一部分 镜头解析;

第二部分 结尾和整体如此割裂,导演是否意识到?如此结尾的意义是什么?

个人评分:8.5/10;

************

剧透警告⚠️

************

第一部分 镜头解析

...

男主亲手火葬了失去的战友,直到血肉燃尽,也将代表这段过去的军服扔进了火堆转身告别。孤单一人,眼下只想逃离,活下去是唯一的念头。

女主为了去英国投奔表姐,在避难棚户区找到了失去父母的女孩,借助男主的关系组成“临时家庭”,偷渡到法国申请政治庇护。

此刻,三者没有任何情感羁绊,只想维护“临时家庭”的谎言,能够得到安稳生活的机会。

...

登上离开的船只后,画面变黑,一点点光亮又远及近。

黑暗中闪烁的光,是他们生活的希望。直到画面清晰,从形而上具像化“义乌小商品”,生活被希望一点点照亮。

...

申请政治庇护时,女主想独自去投奔表姐。

被男主用她需要对女孩负责的理由拒绝了。二十几岁的女主想法是自私的,但并没有独自离开这一行为,也说明她是善良的。

男主终于在郊区得到了一份“看门人”的工作,三人有了栖身之地。

...

新生活的开始,融入陌生的环境要先顺应环境。

男主和女孩已做好融入准备。女主依旧徒手抓饭,保留着原有的习惯,抗拒着,把自己当成此地的过客。

安定下来的第一夜,战争多年幸存下来的男主发现周围潜在着不稳定因素——冲突铺垫。女孩进入社区学校的“特殊教育班”,包含着各种不同肤色的面孔。也在暗示,此地人口构成复杂。

...

女孩希望得到女主的亲吻,开始对女主产生情感寄托。

依托于男主、女主的照顾,女孩对两者产生了情感依赖。开始睡前和男主聊聊天,和女主有亲昵的行为。这是女孩期待的生活。

...

稳定一段时间后,男主期望女主工作以缓解难以承受的负担。尽管女主语言抗拒着,依旧被男主推动着开始找工作。要求不高且不错的薪资,为剧情埋下伏笔。

...

排外,世界无处不在。女孩在被不停的刺激下,与同学产生了冲突。女主被叫到学校责备了女孩。回家后,女孩开始用法语偷偷咒骂女主。肢体沟通过后,女孩主动沟通,彼此开始靠近。女孩和男主也像父女一样相处,情感羁绊已成。

...

男主开始和女主聊工作见闻,聊幽默感这样无关紧要的话题,也开始有了肢体接触这种亲昵行为。女主开始认同、享受此时的生存方式。

...

电子追踪器,再结合客厅作为帮派头目议事厅以及女主很高薪酬的前情,昭示着年轻雇主就是涉及毒品的帮派大佬。对女主而已,年轻雇主对她释放的只有善意。

...

相比男主每晚在窗边的警觉,女主看到的是安稳的生活——窗外的狗。顺其自然,情绪内敛的男主得到女主的主动回应。开始参加教会活动,女孩替男主采花献给女主,也开起了玩笑。三者间的情感羁绊都已形成,成为了一个家。

...

在教会活动上,反叛军找到了男主。头领在身心受到摧残的情况下还活在想要继续斗争的梦里,要求男主募集资金为事业继续奋斗。男主拒绝了,任由头领殴打着。即使逃离了故土,想遗忘的过去被揭露在眼前,失去的战友和亲人画面又一次袭来。酗了酒,唱着往日的战歌,一个人在工具房发泄着,自我煎熬着。宣泄过后,鬼使神差的倒在了女主和女孩中间(一直分房睡,保持着距离),潜意识中已把两者当成能够获得慰藉的地方,也是精神寄托之处。

...

男主将逝去亲人的照片从钱夹转移,去金店给女主看首饰,活着的目的从个人完全转移到三人的小家。

...

年轻雇主的帮派,被其他黑帮上门在社区枪战。女主潜意识护着对枪声应激的女孩回到了家。透过窗,看到年轻雇主指挥小弟追击,女主意识中安稳的生活崩塌了,不安感让她再次逃离。

...

男主赶到车站挽留女主,希望维持现有的生活。女主诉说枪战带来的恐惧,一句“到处开抢的人是你”使得男主失去了理智抢走了护照。当男主和女主返回社区时,黑帮小弟要求搜身女主。男主阻止未果,第一次和黑帮发生肢体冲突。

...

面对男主的提出女主是否不再顾及女孩的质问,女主直接否定了与男主和女孩的情感,想要一个人投奔表姐。

...

一向对女主和善的年轻雇主要求女主回来继续照顾老人,并用“枪”威胁男主取消“停火区”。男主和女主因此发生了争吵。男主对女主的在乎和女主对男主的不在乎,使男主选择了放手将护照还给了女主。与此同时,女孩已经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接到同学生日聚会的邀请,融入了这里的生活。

...

离别已经注定,男主并没有回家,选择一个人在工作间酗酒、放纵,只剩下被抛弃的孤独。

...

...

宿醉的男主接到女主电话,带着砍刀、螺丝刀开始上场。提撩,锥刺,枪击,车撞,制造烟雾便于潜入楼体。一步步向着女主,杀上楼去。

...

配乐像圣歌一样,女主带着男主和女孩一起投奔了表姐,看着新生的孩子,满是幸福的笑。

第二部分 结尾和整体如此割裂,导演是否意识到?如此结尾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遍看完,结尾如此的割裂、如此的不真实。结尾之前,人物心理刻画非常细腻,男主、女主和女孩直接情感连接的产生、加固,层层递进。融入新环境,碰到的阻碍以及战争创伤对当前生活的影响。愿意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HE的结尾,圣歌般的配乐,突然觉得烂尾了。

直到重新梳理人物内心经历时才明白,导演不是单纯的讲述战后流浪的难民艰苦生存的故事,更是对带有战争创伤的难民的一种祝愿。

试想,战后幸存者几何?

幸存者,对生抱有希望者几何?

抱有希望者,有关系偷渡者几何?

偷渡者,能融入新环境的又几何?

“临时家庭”已经是难得的幸运儿,他们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其他人能有怎样的结局?

(PS: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