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心麻花

开心麻花以舞台剧起家,目前在全国都常驻的有话剧表演,可以说是国内喜剧话剧的一家独大。最近几年开心麻花也开始涉猎电影行业,《夏洛特烦恼》、《驴得水》、《西虹市首富》也让他们在喜剧电影方面小有成就。

但是最近开心麻花的风评一直不太好,常远的《温暖的抱抱》、黄才伦的《日不落酒店》、艾伦的《遇见喵星人》,都让观众冠以烂片的称号,所以看到《李茂扮太子》的阵容的时候,我心里也会担心是个大烂片。

沈腾自从春晚小品《扶不扶》饰演了郝建之后就火起来了,在喜剧方面风评一直不错,甚至现在还有一个新名词叫“含腾量”,即电影里面沈腾戏份的含量,如果电影请了沈腾又只是小客串,大伙都会十分不满。而这部《李茂扮太子》的含腾量=0,更让人担忧。

《李茂扮太子》不是开心麻花出品的,这里我是以一种宽泛的分类把这类电影统称为“开心麻花味的电影”,或者说这一批剧组的人的电影,所以才顺带谈谈开心麻花。

对于《李茂扮太子》的主观感受

事先声明,这不是专业评写,只是我的个人观感。

了解一部电影的第一步就是片名,这又是一个玩谐音梗的电影,《狸猫换太子》最早出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 清代末期,这个故事流传到南方租借地上海,被改编成京剧搬上戏台 。再后来被改变成了多种戏剧。

为什么这些电影要玩谐音梗呢?第一就是给不了解的观众一种自己好像听说过的错觉,人走进电影院感觉这个听着好像挺亲近的,就有可能会看这场电影;第二可能是偷懒,取名其实是非常难的学问,甚至可能比电影本身难做,电影人为了偷懒就用了谐音梗,或许他们自己还觉得挺巧妙的,谁知道呢?用谐音梗取片名的电影到底是好还是差还是得看具体情况,反正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不自信的行为。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我预料中的非常平淡,听着一些烂俗的梗也笑不出来,还是看到了半小时左右才开始渐入佳境,只要get得到,还是有很多好笑的地方的,由于看之前的预期太低,看完之后我反而是觉得比想象中还好。

这是一部笑点非常密集的电影,点映现场频频笑出鹅叫,最后也有比较感人的地方。我朋友问我这部电影的剧情怎么样,这部电影剧情确实平平无奇,我给他的评价就是,反正确实是挺好笑的。所以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像这样确实逗笑了很多观众的喜剧电影,能否及格呢?

除了搞笑,里面还有对于男女主感情的描绘(感动部分)以及太子和李茂各自的烦恼(升华)部分,来的不生硬,但是也没必要,可能也是出于商业考虑所以加入了这些元素。

还是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用心的,细节发现的越多,其实就越能发现他们的用心,如果是一味的喷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不过有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的小品味道非常重,要从专业的电影角度来想其实也是对的,这部电影是他们独特的风格,不管是作为小品还是电影。这部电影都体现出了他们作为喜剧演员的功底。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是一部合格的喜剧片,我们花钱进电影院看喜剧片的,能够经常笑起来,我们的目的就已经打到了,片方的用心也达到了,也是就这样快快乐乐的迎来了新的一年。但是要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或许他就什么都不是了,只是一个电影院的商品,我们是消费者片方是生产者。电影史上留不下它的姓名,他也对其他电影没什么影响。

浅谈“喜剧”

电影鉴赏课上,老师放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我至今仍然记得当时给我心里带来的激动的心情,默剧也一样可以很好笑,黑白电影也一样可以很搞笑,卓别林完全是用自己的滑稽的动作和行为来让人发笑,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喜剧大师,什么叫匠人。同一时代的还有基顿,基顿虽然作品不多但是他跟卓别林两人是不同的风格,基顿去拍过很多很疯狂的镜头,他们是不同风格的喜剧大师。

然后就是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种喜剧风格——黑色幽默,《驴得水》除了表面的喜剧使人看到人性的丑恶,贪婪、自私、懦弱以及虚荣;《寄生虫》体现了有钱人和穷人的差距,《荒诞故事》里面用暴力展现了野蛮复仇 ,《大佛普拉斯》描写出了社会里的一些底层人的图景。黑色幽默电影里面荒诞的场景,让人觉得夸张但难忘,我觉得这是一种很高级的类型。

罗温·艾金森主演的《憨豆先生》也是几乎没有台词,但是全世界都能看懂,《憨豆先生》让我明白了喜剧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许多笨拙的事也可以成为笑料。

像《李茂扮太子》这样的,就是现代的商业院线片催生出的一个产物,它存在即合理,现在院线电影里面的作者电影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我们都知道的套路。要守住现在的商业喜剧片最后的底线,你一定要足够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