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喜欢武侠的人,无法拒绝的诱惑就是做一个耍贱,哦不,耍剑的人。
比如潇洒不羁的武林定位器神话沈浪沈大侠
又比如电影《东方不败》里向问天对战东瀛浪人时的刀来剑往,再比如龙门客栈里来去如风的邱莫言
剑,在一名剑客的手中,可以杀气腾挪,可以矫若游龙,可以飘忽无影,可以气贯长虹
那些年放学回家的青草路上,我曾经拿着枯树枝子模仿过很多剑客的招牌动作,唯有一种是我知难而退无法再现的,这是一个很玄奇的剑招,多见于面对面近距离对招的两人之间,剑客不用寻常的挑、刺、撩、劈、砍、划,而是以深厚的内力将剑身横躺吸附于平伸着的手掌之下,剑柄与掌心恰似俩圆心重合,剑身转圈,剑尖就会一次次划破对手的喉咙,致死率极高,这一招,我管它叫作“剑轮”。
我每次看到这样的场面都会思考一个问题:既然是以剑柄到剑尖的距离为半径,前后的杀伤距离应该是一样的,一般来说,对敌二人即便距离再近也不能是脸对脸贴一块,至少要留有一定的对战距离,这个距离要在剑身前划的覆盖范围之内,如果身前敌人必死而不会在自己腋下划一道血呼啦的大口子,那就必须要有一条长度上稳稳盖过剑身加上二人间距的玉臂(俗称胳膊),但有多少人的胳膊比所用的佩剑长呢?诸如游侠诗人李白就喜欢佩剑,他们的佩剑有多长没有详细考证过,但古人有一句通俗的形容叫“三尺青锋剑”,三尺换算到如今的单位就是一米,这可就不短了,要是还不算剑柄,那就更可观,一个成年人的胳膊能有多长呢?当代人的普通水平看,身高一米七五的成年男性,手臂长70厘米就很可以了。要是在古代找参照物,刘皇叔算是一个极端标杆,书中描写其“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这就难怪皇叔能用双股剑,两边都不怕拉口子。
历史上,与剑有关的名场面很多,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一次著名的刺杀事件---荆轲刺秦,绕柱奔逃的秦始皇企图拔剑还击,三次拔剑而不出。司马迁认为秦始皇的佩剑太长,故而不能及时拔出来。然春秋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不过55.6厘米,这种长度的佩剑随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皇怎会因为佩剑太长而拔不出来呢?对于司马迁的说法,历史学家一直很困惑,直到1974年,在兵马俑坑的黄土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于是可以推测,当年秦始皇的佩带很可能就是加长的青铜剑。佩剑,是古人很早就有的一种传统,《考工记》载:“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古代计量单位,约合六两),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佩剑太短绝对衬不起他老人家的身份,一米长都算短了。
在刺客穷追不舍的情况下,慌乱中要拔出一米多长的剑确实不容易,尽管始皇帝应该不是个小矮人,《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有虎狼心。”《太平御览》描述的则是,“虎口,日角,大目,隆鼻,长八尺六寸,大七围……”大约有一米九还富裕些(我一点不嫉妒),如这般伟岸的身形都拔不出来的剑,能短了吗?可见对于一个正常人类出身的剑客来说,“剑轮”这招其实是伤敌一千自损九百九十九的,但无数武林前辈发明的剑招,自然不是全无实战之用,依旧拿这一招“剑轮”来说,只需要调整自己出招时的身体姿势,双脚不挪位置的前提下,将上半身尽量前伸,腰臀尽可能后撤,形如一只掉入油锅的大虾这就在回旋的剑尖与自己身体之间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