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是国际上最大的政府组织,能够以主权国家身份加入,除了可以获得国际认可外,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中国曾作为创始会员国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取得全国胜利的新中国的入联之路绝不会平坦,从1950年开始,苏联等国在历届联大会议上提出“中国代表权问题”,认为应由中国政府取代台湾在联大与安理会的中国席次。后边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经过不懈努力与外交抗争,最终于1971年10月25日,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五十年前的大会现场,非洲成员国代表们鼓掌、欢呼,甚至跳起了舞。有一种说法“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非洲国家的26票占总票数的1/3,起了关键性作用(也不能忽略非洲国家的反对票也是最多,有15张)。显然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有明显意识形态的国家如果想加入联合国,除了各自阵营的全力支持外,作为“摇摆洲”的非洲大陆定是必争的主战场。

韩朝的入联之路也充满坎坷,1948年,在美国的主导下,韩国在第三届联合国大会上被认定为朝鲜半岛唯一的合法政府后,从1949年1月开始多次提出申请加入联合国,但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前苏联反对而未能加入。朝鲜则于1949年2月提出加入联合国的申请,但除了前苏联以外,支持朝鲜加入的会员国为数不多而未能如愿。而后韩国政府从韩国单独加入改为推动韩朝同时加入,因为联合国宪章规定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朝鲜多年来一直反对南北双方加入联合国,是担心那样就会使朝鲜半岛南北分裂永久化(不得不说朝鲜在民族统一问题上还是有一定战略眼光的),就这样一拖就是30年。1988年,卢泰愚上任后积极推行“北方外交”政策作为其执政期间的外交重点,成功借助汉城奥运会、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的机遇,先后与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中国和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使韩国的外交空间得到大大的拓宽,同时与中国就建交事宜进行磋商中。在此情况下,前苏联决定不再反对韩国加入联合国。对此,朝鲜表示“既然如此,我们也要一起加入联合国”。最终韩朝于1991年9月17日同时加入了联合国。按加入申请提交顺序,朝鲜成为第160个,韩国成为第161个联合国成员国。入联后,韩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迅速提高,2001年时任外务长官韩升洙更是成为首名担任联合国大会主席的韩国人。此后,韩国培养出了多个联合国机构的负责人,其中包括从2006年起连续2次当选联合国秘书长的潘基文。

本片《摩加迪沙》就是发生在韩朝两国争取入联前的暗战,诚然作为两大阵营的两国自然要全力争取非洲这个“摇摆洲”,两国外交官在非洲各国展开攻势,连身处内战的索马里也不能错过,通过政变上台的巴雷总统曾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索马里革命社会主义党,因为这层关系朝鲜于1967便先于韩国与索马里建交,朝索两国领导人友谊甚笃,1972年,朝鲜还曾授予巴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韩国于1987才与索马里正式建交,建交后便开始积极展开拉拢索政府支持韩国入联,很显然朝鲜大使在摩加迪沙的人脉更广,与巴雷总统更近。初来乍到的韩国外交官四处碰壁,但为了国家利益仍在积极争取,时间来到1990年,叛军攻入摩加迪沙占领了首都,逼迫巴雷总统下野,叛军与政府军激烈对峙,索国内一片混乱。曾经的人脉、关系、可以动用的一切资源瞬间归零,南北双方都不愿错过索马里手上这张票,代表各自意识形态在地球另一边的南北双方与索马里的派别对立交织在一起,明战之下的暗战也不会停歇。摩加迪沙,这座在波斯语中意为“国王宝座”的城市是两国暗战的焦点,貌似谁能夺下这个“王座”就能寻得入联席位的归属。

可就在观众关注这场南北争夺战之时,导演柳昇完非常擅长将冲突用极其克制的方式表现,这点在同样南北暗战题材的《柏林》,韩日历史题材的《军舰岛》和检察官丑闻题材的《不当交易》均有体现。双发的争取工作在反对派对摩加迪沙控制下无法展开,被封锁的机场和被切断了联络方式的各国使馆别说撤侨,连各国外交官的安全都无法保证,混乱之下没有人会拥有豁免权。朝鲜大使馆被叛军洗劫,朝鲜大使带着馆员被迫出逃,语言不通,立场不同,自身难保,不会有任何机构愿意收留这群逃难中的外交官。此时一行人来到了韩国大使馆门前,门前还有警察把守,毕竟是同一个民族,朝鲜大使试图让韩国大使开门避难。前面双方互相挖墙角还历历在目,怎么会开门相救?可当韩国大使看到朝鲜大使身后的女人和孩子时,暂时搁置了立场上的对立打开了大门,朝鲜人暂时安全了。

影片有很多细节,朝鲜参赞曾表示反对,认为这是投敌,韩国大使也曾犹豫,刚刚结束全斗焕统治下的大使,深知收留朝鲜外交人员,回国后会带来多少麻烦。可无论如何对抗的兄弟就在自家门前,怎会见死不救?安稳后韩国使馆准备了晚饭,在昏暗的餐厅,南北双方相视而坐,韩国大使提议吃饭后,朝方居然无一人动筷,韩国大使迟疑了一下,把刚刚拿起的饭碗交换了朝鲜大使的饭碗,吃上一大口说“可以了吧?”朝鲜大使才示意己方开始。另一个细节,韩国大使夫人要夹一片苏子叶,同样身为东亚国家的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幕,几片叶子粘在一起,无法夹起,此时被对面的朝鲜大使夫人看到,将筷子抵在下面的叶子上,对方顺利夹起,对这善意的举动韩国大使夫人抬头正要表示感谢,对方依旧埋头吃饭,就像一切都没发生过。吃饭过程除了碗筷声,没有任何交流,但这段的张力十足,表现的却非常的克制。双方的不信任随时存在,朝方负责安保工作的参赞始终在提防着韩方的种种动向,韩国参赞偷偷在楼上昏暗的灯光中在打字机上秘密敲打《投诚书》,希望以此邀功,但很快被朝方发现,韩国参赞的计划败露,韩国大使质问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我们在和北方做什么密谋的事情么?朝鲜大使也并没有紧张,只是问韩国大使,这是他个人所为还是你的命令?韩国大使说等下我单独向你解释。回到阳台上的两人,韩国大使说,他对此事并不知情,自己并没有劝降之意,向你道歉。朝鲜大使也轻描淡写的回了一句“向这种情况,换做我们也会这样做,可以理解”。大难之下,摒弃怀疑,彼此信任才能保全性命。此时,双方眼中不分南北,只有你我。双方后续通过各自的外交人脉争取逃离此地。朝方去埃及使馆争取,韩国去到意大利使馆接洽。结果是意大利的红十字运输机可提供一些座位飞往邻国肯尼亚,但当听说要带上朝鲜使馆人员时,因为朝意当时还没有建交表示拒绝,韩大使谎称,他们已经归顺韩国,必须带上他们,否则自己也不会登机,意大使最终同意了。收拾妥当后双方驾车经过一番周折从韩国使馆经过双方的占领区,一路狂飙生死逃亡至意大利使馆。

飞机飞离摩加迪沙之后,朝方人员向韩国参赞表示感谢,并无意中得知,所有朝鲜驻外人员必须将一名子女留在国内。顿时,体制的力量成为真正割裂人心的东西。被韩国大使听到后,也许是担心这些人因被自己收留,回去担心受到审查,亦或是觉得朝鲜大使不好开口归顺,提议因为朝鲜和肯尼亚没有外交关系,可以安排和他们一起走,朝鲜大使说党会派人来安排而回绝了,并说“虽然有些晚,但真心的感谢你们”。经历过战争的双方,在另外一场战争中成为患难兄弟,彼此被对方的外交魄力所吸引。飞机着陆,机场上韩朝双方的使馆人员分列两侧,韩大使看见韩国安保人员准备接走朝方“归顺人员”,提议韩国使馆人员先下,朝方人员和其他外国人后下,下去要装作不认识,如果想道别就现在吧!双方人员握手,到出一句珍重,便匆匆离去。下去后韩国安保人员没有接到“归顺人员”只能带着韩国人悻悻的走了,双方走向各个的客车,朝方的成年人用手捂着孩子们的眼睛,那一刻双方都不记得他们国内对对方的称呼,他们只觉得对方是与自己同宗同源,同食同言的同胞。最后两位大使上车前都迟疑了片刻,那一刻也许都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无力感,也许韩国大使担心朝方人员回国后的处境,也许朝鲜大使担心对方因为庇护自己也会受到莫名的冲击,那一刻带着五味杂陈登上了车,坐在车厢对侧的两人,本可以向世界上任何两个国家的人分别时一样看着对方,微笑着招手。但此时你的我都不能,这个画面就像《铁雨》结尾中的两人重逢后的点头示意,看到彼此多年后安然无恙,彼此的友谊都藏在心底一般隐忍。两人麻木的坐在车窗前,汽车启动,并列的两辆车分别驶向了相反的方向,一股无形的力量再次把他们带到各自政府所选择的未来。影片在一片沉寂中戛然而止,那画面让我想起了谭咏麟的《讲不出再见》的歌词,回首韩朝今年也是入联30周年,也许这个真实的事件改编的故事不是最终决定南北入联的关键一环,但也是诡谲年代时间节点,两国难得交集的一个注脚,也为南北双方和一切关注半岛局势的人提供了新的思考吧?

是对是错也好不必说了
是怨是爱也好不须揭晓
何事更重要 比两心的需要

我最不忍看你 背向我转面
要走一刻请不必诸多眷恋
浮沉浪似人潮 哪会没有思念
你我伤心到讲不出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