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聊聊「哪吒之魔童降世」。

刚刚敲下「2019 年 7 月 26 日这部电影上映」这几个字时,再一次意识到这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了。那是博一暑假的一个周五,距离我 26 周岁生日还有四天,上午去了趟山东书城,空手而出,下午去看了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相比于「去你个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当时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却是「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六年过去了,借着「闹海」重刷了一遍「降世」,尽管上面几句话听来依然令人热血沸腾,但让我泪流满面又会心一笑的地方却很少再是恢弘场面堆积下的逆天改命之语,而是那些平和普通又蕴藏无限力量的细节,比如哪吒降生后通过咬了殷夫人一口而感受到的母爱、父母始终不曾放弃哪
吒、哪吒亲手画给敖丙的请柬以及敖丙偷偷藏起那份请柬所流露出的不舍与无奈等等。

这些细节像极了「龙珠」里卡卡罗特收集万物元气造出的元气弹。以前不理解为什么这一绝招要叫元气弹以及为什么元气弹的威力可以那么大,直到自己开始渐渐丧失元气,才反应过来原来如此,不然呢?电影里的那些细节也是这样,正是元气的存在构成了他们与内心邪气对抗的勇气,最终促成了片中的恢弘场面,尽管有时压不住也化不了后天之恶,但有总比没有强,毕竟谁都说不准将来会怎样。

回到片头,会有这样几个问题:混元珠既由天地灵气孕育而来,何以总会善恶不分?怎么也得时而分分善恶,时而不分善恶吧?比如同样由天地灵气孕育而来的孙悟空。再者,如果混元珠不被元始天尊强行炼化、分开又会如何?魔丸与灵珠本为一体,被迫成为恶与善的代表是元始天尊的成见所致。同时,元始天尊也主导了太乙真人以
及众人的善恶观。除了李靖夫妇、当事人混元珠本珠(即哪吒与敖丙)与半个申公豹之外,没有人主动反思善恶的界限, 即便太乙真人也不例外。成见这座大山,你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搬得动?哪吒与敖丙是用死亡换来的,但人的生命却不可能有第二次,所以便不必搬了。

更可以细想的是,混元珠的命运仅仅是元始天尊的成见所致吗?自然不是。它只是元始天尊的一枚棋子,是为太乙真人跻身十二金仙所设,更为控制人心所设,权力的金字塔结构在此一览无遗。那么生来便不由自己掌握的命运该怎么办呢?片中的主要人物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最后再说一句,自从「无稽法则」这四字万能宝印进脑中
之后,我对故事中讲不通的地方已然宽容了许多,因为无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