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假钞?!”
老赵惊愕地看着自己手里剩下的四千八,还有黑心老板手里的二百块钱。有那么一瞬间他以为那个老板又想讹人。
“你看看,比比。”
老赵跟着对比一下,坏了,好像真是假钞。
他没有想到,那个“心善”地老板居然给了他们假的“抚恤金”。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种情况下发现。
毒打是免不了的。
最后,老赵踉跄地走到刘全有身边——这个在工地喝酒喝死的老伙计——看着他白得有点发紫的脸,老赵觉得自己现在和他也差不了多少。
没有钱,怎么把他运回家呢?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该往何处去呢?
看着天上的云和树,远处传来隐约的鸟啼声,老赵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真舒服啊”。

这是电影《落叶归根》的一个片段。整个故事很简单:老赵(赵本山饰)的工友刘全有在工地喝死了,他兑现承诺要把他尸体运回家埋葬,入土为安。其中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这些人也就构成电影内部一个个或温馨或荒诞的小故事。但实际上比较打动我的恰恰是上文的桥段,它是进入到下一故事(遇到养蜂人)之前的插曲。
按道理来说,电影的前半部分已经非常好地为我们呈现一个拥有极强信念感的老赵:为了兑现朋友生前的承诺,他甚至敢与凶神恶煞(尽管郭德纲表现得更像流氓不像劫匪)的歹徒对质;为了想办法,他也动足了脑筋,思考怎样更省事地运刘全有。怎么在这个时候突然放弃了呢?即使放弃,为什么直接跨越到死这一步呢?
问题首先要回到他质问劫匪的第一句话:
“死人的钱你敢要么?”
这里指的并不是冥币,而是老板发的“真”钱,它们不仅要被用来安葬刘全有,还要安顿他的妻儿老小。这就在一开始点明主旨——“落叶归根”。

但是重点在于“归根”这一人生终章吗?我想,电影也许并不是在讨论死亡本身,而是讨论如何“死去”。“死亡”只是那个生理性的某一瞬间,而“死去”则是完成生者与死者的交接,死者同生者的交流,这个过程的参与者不仅有自己,也包括身边人。
因此,对于人来说,“死去”其实比“死亡”要更加重要,所以才会有遗产、遗嘱、遗愿等事物的出现。但它的重要性恰恰是因为,死者从“死亡”到“死去”,需要跨越难以想象的鸿沟,它最终需要依靠生者彻底完成这个过程。对于老赵来说,他就是负责实现刘全有从“死亡”到“死去”的摆渡人,而他手上的船桨就是那五千块钱。这些钱既是为了要让刘全有在冥界不成“孤魂野鬼”,也是让他活在人世的家人们免于成为社会里的“孤魂野鬼”。
“死去”与金钱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对于老赵来说,他从未把那个尸体当作“死去”的人。恰恰相反,他一直都在用对待生者的口吻在同他说话:比如电影开头就给他灌酒,或者抖一些现在看来比较“地狱”的包袱(比如老赵终于找到失踪的刘全有之后说了一句“原来你死在这了”)。但是,他也没有完全的“视死如视生”般地对待刘全有,碰到运输难题,他也不再考虑刘全有的“感受”了。

这种矛盾的状态反映在整个行程中,为了克服这种矛盾,或者说为了让他更好地认识刘全有现在正经历的走向“死去”的状态,我们似乎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他只能把心思全寄托在那个“5000元”上:有这些钱,刘全有就能得到“善终”;有这些钱,他对刘全有做出的承诺也就能实现;但现在钱是假的,结论不成立,那他所有的行为就都没有意义了。
这个观点有道理,但第一,这并不能解释老赵对待刘全有的态度;第二,如果他把完成搬运尸体的承诺放在第一位,为什么在遇到困难时,没有早点用钱,非得等到绝路上了才决定花它们?第三,这也没有解释在遇到假钱时,为什么老赵的第一反应是自杀?

因此,关键是在于否定死亡方式上的变化——即从认为“无-死亡”到“另一个世界”,再到”关于殡葬以及遗体的法律”,这些方式都在反映人们尽力用不同的方式承认“死者还存在着”,因为活着的人从死者的身上看到的并不是腐肉和蛆虫,而是自己的未来;正如上文所说,“死去”是生者与死者的交流,同样也是死者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所以实际上人们对待死者的尊敬,更多是想让(包括自己的)“死去”状态尽可能延长。
由此来看,尽管老赵从目的上与所有人一样期待刘全有最终入土为安,但在处理“死亡”以及对待从“死亡”过渡到“死去”的方法上,老赵与现代社会是严重脱节的:老赵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甚至刻意回避现代社会的节奏:比如发现钱被偷之后居然阻止其他人报警;以及在一开始面对警察时表现得忐忑与焦虑,而警察本身就是现代社会规则的化身,老赵表现出的回避则表明他从内心抗拒这一体系。

悲剧的是,他又不得不要接受现代社会规则,接受现代人生活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方式,那就是“金钱”;不巧的是,“金钱”也许是他唯一知晓的在这个社会立身的方式(他在请求卡车司机(胡军饰)带他一程未果后第一句话就是“给你钱”,以及之后卡车司机愿意带他走后说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有钱的时候你不拉我,现在没钱你反倒拉我了”);所以他才如此地看重钱,以及它为刘全有以及他全家带来的变化。
但是现代社会里,关于金钱背后无数的潜规则又岂是他这种半个身子仍处在不同时代里的人所能体会到的?所以他在旅馆地第一晚就被偷窃,和别人砍价时处于被动状态,遇到黑店宰客;直到他发现剩下的钱都是假钞,他对这个社会的信念也就随之崩塌。
综上,老赵对待死亡方式的矛盾性反映的是现实与思想之间的错位,并且以金钱的方式象征化了。因为还有前现代思维,所以他对待死者仍然是“事生”的态度,硬要撑到走投无路时才会去用刘全有的抚恤金;但他又身处现代社会,所以只能用他摸索出来的生存法则(金钱)帮助他刻意回避“暴露死亡”。但他怎么能想到,这剩下的钱居然是假钞?这是现代社会给予他的最沉重也是最致命的暴击,也是对他存在的无情嘲笑。
此时老赵的内心是复杂的,他仍然坚持钱是在社会立身的唯一法则,那么没有钱,他同这个已经死去的人亦有什么区别呢?更重要的是,当他看到失去金钱的刘全有即将变成“孤魂野鬼”时,他怎么不会看到自己的未来呢?因此,选择死亡是对他自我生命的一种审判,不仅宣布自己社会性的死亡,也是主动地把“可以死亡”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这何尝不是一种溺水于现代社会的挣扎,尽管它是无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