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婚外情事(The Affair)》是showtime在2014年首次播出的电视剧,制片人是《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的儿子,罗德里戈·加西亚,也曾导演过《扪心问诊(In Treatment)》,《六尺之下(Six Feet Under)》等作品。本剧讨论了住在纽约的一对中产夫妻婚姻生活中出现的感情问题,我们希望在本次节目里借由此机会思考何为亲密关系,亲密关系里该如何面对自我和对方,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后现代中资本主义影响下的感情生活,是如何被阶级分化所异化的。我们在第34期播客中借由游戏《凯瑟琳》讨论过出轨和父权制之间的关系,但过了两年后再回过头看当年的分析,着实有些片面。当个体处在如今原子化的后现代中,内心冲突将由个体本身负责,精神分析则是解决个体冲突的一种方式。然而在没有咨询师做辅助的前提下,亲密关系中所暴露的冲突是发现自我匮乏的一种镜映,在相爱的过程中照见不曾看见过的自我,从而进行自我整合。我们在关系里看见他人,同时也看见自己。

剧透预警!本文会对整部剧进行剧透,若是希望先看剧的听友们,可以先收藏播客和文章,看完剧再回来收听和阅读!

01

电视剧简介及简评

一、电视剧简介

男主诺亚和妻子海伦是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育有四个孩子,家庭幸福美满。诺亚是一个中学教师兼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并不出色,在岳父的要求下必须完成第二部优秀的小说。

在一次海滨的家庭出游中,年轻的女服务员艾莉森因救下诺亚的被食物堵住气管的孩子而让诺亚印象深刻,从而不可救药地爱上她。当妻子发现诺亚的婚外情后,她依旧深爱诺亚不离不弃,但没有抵挡过诺亚的执着,夫妻双方离婚。诺亚选择与艾莉森再婚,却没料到婚姻生活并非婚前那样无忧无虑。

整部剧的戏剧张力体现在此,婚姻关系不再只是围城那么简单。

二、彼此吸引的理由

根据电视剧的剧情描述,诺亚爱上艾莉森并非只是一时激情。

诺亚在与海伦的家庭生活中承受了太多来自妻子和妻子父母家庭的压力,例如诺亚的原生家庭没有海伦富有,家庭中照料孩子的责任很重,写的书不仅仅没人欣赏还被岳父提出更高的要求,负担大还没什么存在价值。而艾莉森作为一个村子里普通女性,没有什么文化和家庭背景。诺亚在艾莉森面前可以更自如的做自己,不会受到来自爱人的评价。

艾莉森在一次意外中痛失爱子,一直自责和内疚。尽管丈夫和丈夫的家庭都很理解和尊重她,但依旧无法解开她情绪上的心结。艾莉森难过的时候会去孩子去世的地方自残,丈夫却从未看见过她身上自残的刀疤,反而被诺亚看见了,甚至回应了她的情绪。同时,诺亚的作家和中产身份给了她可被理解的温柔的空间,不仅承接了她丧子之痛,还能给她带来未来的希望,暂时代替丈夫在关系中的情感缺位。

他们的关系是临时的自我情绪逃避的港湾,以为彼此是互相所理解接纳的那个例外。但在这个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却被逃避、忽视、性所掩盖,他们只是在用各自的创伤进行链接。

三、那他们是真的相爱吗

在下方将引用拉康和荣格对爱的定义,来逐条分析。

拉康认为:

1. 爱是给予你所没有的东西(Love is giving something you don't have to someone who doesn't want it.)
2. 爱是被所欲望的对象欲望(Desire is the desire of the Other.)

荣格对爱情的定义是:

1. 当爱支配一切的时候,权力就不在了;当权力支配一切的时候,爱就会消亡。(Where love rules, there is no will to power; and where power predominates, there love is lacking.)
2. 男人投射他的头脑,称他为“逻各斯”;女人投射她的心,称他为“爱”。(Christ contains all projections. Men projected head and called him the Logos, and women projected heart and called him Love. )

拉康对爱的理解偏向一种对缺失的投射,荣格对爱的解释则指明了一种投射中的权力关系。

从拉康的视角来看,诺亚和艾莉森都找到了自己所欲望的镜像缺失。诺亚在艾莉森面前可以自由地成为一个不被评价的人,艾莉森的善解人意让诺亚放下所有防备,并带着他的温柔走进忧伤的艾莉森,去拯救她,也拯救那个在关系里不被看见的自己。艾莉森则找到了一个理想中可以依赖倾诉的丈夫形象,因为柯尔的正确和故作坚强让艾莉森无法放下当年的创伤。

而用荣格的视角看,他们互相投射了对自我理想化的需求并在对方身上得到满足,产生一种灵魂的相遇感。海伦和诺亚结婚的理由是因为觉得他很安全,平时都不敢在聚会上和其他女生讲话。海伦爱的不是他本身而是爱的他带来的工具般的安全感,而诺亚却在艾莉森面前找回了自信。艾莉森很少评价诺亚的写作水平,她崇拜诺亚的作家身份,对诺亚的关注和理解让他们彼此融合。

诺亚爱上了艾莉森眼里理想化的自己,艾莉森陷入了诺亚给予她的温柔和细腻。他们爱上了彼此在对方欲望中的那个自己,但因为现实原因并没有把欲望整合,造成了只向外求不向内求的局面。因此他们最后只能在婚外情中相爱,各自离婚并再组家庭后依旧过的不如意。

他们的相爱为真,但只能在幻想中相爱并不能落地。

02

资本主义与阶级分化对中产婚姻的异化

一、中产阶级缔结婚姻的方式与地位再生产

我们在讨论游戏《凯瑟琳》的那期节目中,介绍现代社会文化下的出轨行为,以及父权制和阶级分化的关系。我们也从乱伦禁忌的起源到性道德的约束出发,分析了为何部分男性心目中会出现”妻子-情人“的对立概念。但目前看来,纵然提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和消费文化对婚姻的影响,但难免有些片面,并没有涉及到出轨行为本身的复杂性。

剧中诺亚和海伦的结合正是标准的中产阶级缔结婚姻的方式,海伦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诺亚提供忠诚和稳定的家庭环境。双方所谓的”平等“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是压抑了情感需求的资源缔结,是中产阶级地位的保全和再生产。

是诺亚的安全和海伦的经济基础促成了婚姻,而不是因为他们从开始认识就真心相爱并持续在关系中投入精力。他们的婚姻充满了阶级的渴望而不是个人的真实需求,因为爱情不是安全和稳定性,而是一种不确定性;只有阶级的再生产才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

二、寻求”真爱“是一种中产质感的叙事结构

我们应该都听说过这个结构性的叙事:我老公(老婆)不懂我,只有你才是我的红颜知己。

虽然该叙事结构像一种追求个人自由的勇敢,但难免会陷入资本主义情感结构下的“伪个体感”。个人在婚姻里的不幸需要依靠保持婚姻关系的自由恋爱来抚慰,实际上追求的是结构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自己的情感需求外包。出轨方既不承担改变的代价,又要对方满足自己“被爱”的幻觉。

剧中诺亚需要的不一定是艾莉森本人,而是在纽约打拼之后找到一个“懂我”的女人填补不被大城市文化所认可的空虚。这种承认让诺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作家成为一个被认可的作家,一个外在和心灵都合格的中产男性。他需要艾莉森这类人作为他的勋章和战利品,而不是成为海伦的中产附庸。

这种叙事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在资本主义情感制度中被驯化的人,在不承担任何现实代价的前提下,渴望个体化、理想化、阶级再确认的补偿机制。

三、叙事结构的消费性逐渐蚕食所有非资产阶级

曾经这种叙事结构只对中产阶级本身奏效,而如今中产阶级的叙事幻觉通过影视作品和媒体平台的渲染让大众文化逐渐广泛接受这种”真爱“叙事。比如剧中的艾莉森,逐渐想象诺亚是懂她的而柯尔就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

一般普通人或者无产阶级会借助婚外情逃避现实的痛苦,没有很多经济背负和社会地位的压力,反而离婚的概率更高。中产阶级通过自体重建情绪幻象,再加上阶级身份的再确认,不离婚才能构建这种叙事幻觉。资产阶级只需遵守婚姻经济中的规则,夫妻共枕眠却心各自飞的案例不必再赘述。

如今真爱叙事变成一种可被消费的情绪工具,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更多的情况是,不论婚姻内外更需要真爱而弱化了现实责任。我们会为真爱消费,比如看甜甜的短剧磕CP,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情人节送礼物,但无法想象如何去承担一笔责任相关的金钱消费。

四、婚姻中没有例外

如果诺亚找到一个看重他的阶级的女性,岂不是既可以做到理解他又可以保持中产的身份。然而正是因为诺亚爱上的不是一个只看重他中产身份的人,他才会觉得艾莉森懂他。

他们在婚姻外互相救赎的感觉,是被扮演那个在剧本中万能的自己的角色所带来的。他们的爱但凡接触到现实,比如艾莉森完全没法理解诺亚写的小说,诺亚要开始自己承担高额的房租费用,艾莉森要接纳诺亚的孩子,才发现婚后现实是一地鸡毛蒜皮。他们带着婚外情的期待进入了另一个混乱的泥淖,而不是整理好自己上一段关系的情绪重新认识对方。

如果是一个功利性的女性出现在诺亚面前,恰好会被诺亚这种”好男人“筛选掉。像诺亚一样安全和稳定的男性或许是当今社会上好丈夫的不二人选,但他的安全并不是因为他会经得住色诱,经得住”绿茶“的挑逗,而是因为他太缺一个人懂他。诺亚想要被爱被理解,想成为那个唯一和例外,而不是被作为一个安全的婚姻工具索取。

在婚姻之外,诺亚和艾莉森成为了彼此的例外,但没有去构建关系中的真实。因为真实从来不会是例外,真实就是平凡,而我们无法接受的那个平凡的自己,在才是在对方眼里最特别的人。

最近南京发生了一起”红老头“事件,在这里我们不评述案件本身的对错。那为什么有那么多男性反而会被卷入,正是因为他们中了温柔乡陷阱,”红老头“从不索取报酬而是让他们成为了那个懂他们的唯一。

五、必然出现的中年危机和七年之痒

中产阶级的婚姻势必会在关系中抉择稳定的阶级地位,抑或是自由的个人追求。在婚姻中照见自我又整合这一块的人少之又少,很可能和谐的婚姻是双方还没有关系深入到该冲突中。

人生无时不刻都在面对稳定和自由的冲突,想要追求自我的中产难免需要奋力背叛自己的阶级。如同《泰坦尼克号》的Rose和Jack,Rose成为了因为追求自由背叛阶级的人。《凯瑟琳》中,男主看上去是在抉择两个不同的女性,实际上是在抉择未来的生活是K凯一样稳定的中产生活,还是C凯一样自由热爱的生活。而最困难的是做到,让自己过上KC凯结合的,既稳定又热爱的生活。

因为无法想象或者很难做到,或者一切最后总会归于平静,艺术作品的结局总是被浪漫化和简单化处理。Rose和无产男性结婚,游戏里玩家只能2选一或者谁都不选。

那么人生的结局就一定会在出轨和背叛阶级的二元对立困境下吗?

个人认为,解决方法不在通用语境里,而是一个偏向个人抉择的非标准答案。作为原子化的个体需要了解自己内心的欲望,在关系里做出平衡。也正是因为这种需要自我调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造就了爱情的模糊性,我们才需要对自我和亲密关系里的他者进行深度思考。

03

精神分析与个体矛盾冲突的整合

一、个体冲突与自体心理学

我们在这里借用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来理解,为何在现如今社会里亲密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会导致一系列非连续的情感片段。

科胡特用”垂直分裂“和”水平分裂“两个心理学术语来描述一个主体的心灵分裂方式。

垂直分裂:指同时存在互相冲突的片段,无法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自我。比如诺亚既认为自己不应该伤害妻子,所以隐瞒出轨(爱妻子);又认为妻子不懂我,所以找了艾莉森(不爱妻子)。水平分裂:把痛苦,羞耻,创伤压抑进潜意识,避谈过去的自己,理想化自我。比如诺亚本来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作家,他不太能接受自己的平凡,而他在艾莉森面前是一个厉害的作家,艾莉森的仰望满足了理想化自我。

这两种防御机制构成了一个分裂的自体。曾经韩寒的《后会无期》里有一句出名的话:听过很多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就是指的无法把分裂的自体整合。

在下方我们将举例诺亚的分裂自体的非连续片段描述:

描述A描述B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男人,我有自己的理想。我是一个失败到极致的男人,我连写书都写不好。我不想为家庭负责太多,我很累。我必须为家庭负全责,否则我不是个好男人。我是值得被关注理解的,有人懂我。我不值得被关注,岳父对我的支持太多。我想要爱情我很有魅力。我不需要爱情我一个人也能过。

那我们该如何去理解这种分裂,因为在外人看来这些片段确实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有冲突是常态。但分裂的本质在于,当自体处在其中一个状态时,他自己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同时处在另一种状态。自体的分裂是一种当下的非时空连续性的情感断裂,分裂的人会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摇摆,而不是在同一时间理解自己既可能A也可能B。

在这里可能会觉得自体分裂听上去有点像人格分裂,但科胡特在自体心理学中强调,人的主体性本来就不是统一的,而此时自我还是统一的。人格分裂患者会在任何时刻都不记得另一个人格说了什么,自体分裂的人还记得之前说过另外一个表述,只是不承认。因此自体分裂是神经症,而人格分裂是精神疾病。

分裂的人在成功的时候从不会相信自己会失败,如果有人和他说他未来也不是必胜他可能会暴跳如雷。整合的人在任何非连续性时空中都能理解自己的多面性,比如在被数落的时候依旧觉得自己的理想值得被尊重,在成功的时候也知道胜败难免。

二、虚假自体不是成长

有时候我们会把分裂形成的虚假自体理解为成长,用分裂的一个极端合理化了非整合的自体。

诺亚以外找到懂自己的艾莉森就是找到了真爱,和她结婚那就一定会过上更好的婚姻生活。然而他只发现在艾莉森身上看到的那部分自己,丢弃了在前期海伦身上原本的那部分他,并没有花时间做到整合自身。所以他和艾莉森的婚姻也没有很幸福。

有时候人们会以为成长是:我不再需要爱情,其实切断了所有对依赖的需求;我要立马忘记他,其实压抑的是自己对痛苦的感知;我不相信爱情我只搞钱,是用否认的方式在掩盖曾经的脆弱。

所以分裂的自体合理化出来的虚假自体在自己或者外人看来,就像是新生了一样,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不带有之前任何连贯的自我。看上去新的虚假自体没有任何冲突,但有时静下来总会觉得空虚缺少了什么,缺失的就是被丢弃的那部分曾经的自我。真正的成长不是放弃过去,而是疗愈整合冲突且不崩溃。

当今社会太喜欢强调强者叙事,抛弃失败的过去就是凤凰涅槃,这种所谓的洒脱是更深的分裂。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深夜扪心自问:我究竟放下没有?我们或许会在外对人撒谎,但有几个人会对自己诚实的说一句”没有“。勇于断腕的人固然是壮士,但免不了幻肢痛;承认当下的缺失也接受当年的拥有的不是他者的英雄,是自己的英雄。

分裂防御是止痛药,看起来什么都放下了实则自体一碰就碎。疗愈需要让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握手言和,因为治疗不是让人变得更强,而是让人不要再逞强。

三、整合与拉康的精神分析

我们在这里先讲一个关于分裂与整合的案例。

两姐妹中姐姐的婚姻之路一直很顺畅,大学毕业就相亲结婚,婚后生活也很幸福;但妹妹的感情之路则充满了坎坷,在大学谈了一个三年的男朋友,却在以为要结婚的时候谈崩了分手了。几年后妹妹也通过相亲遇到了一个合适的对象结婚了,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妹妹对咨询师说,她其实更羡慕姐姐那种没有坎坷的情感经历。有一天,姐姐对妹妹说,她虽然初恋是相亲对象也结婚了,但她知道老公有一关曾经谈了五六年的初恋,当年对她那么好,自己不是老公人生的唯一就觉得心里膈应。虽然她也知道老公婚后一直对她不错也没有联系前任,但就是心里不舒服。妹妹听了之后对姐姐说起了她之前大学的前任,她说现在对那个前任心里一点感觉都没有了是不可能的,但结婚过日子是当下,而且妹妹的老公也有前任,她也就不那么在意一段关系的唯一性。随后妹妹也不再羡慕姐姐感情的顺利,姐姐不再关注唯一性的问题。

我们可以在这个案例中很清楚的发现,姐姐在唯一性的问题上有一定的垂直分裂,妹妹在感情顺利的问题上也有一定的垂直分裂,但她们互相交换了各自对关系的理解之后做到了整合,带着过去成为了新的自我。

拉康借用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里的”他者“来解释他的精神分析理论。

主奴辩证法: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在自我意识的阶段提出的关系辩证法。一是独立的意识,它的本质是自为存在,另一个为依赖的意识,它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前者为主人,后者是奴隶。那么,克服主奴关系成为黑格尔绝对精神的主要目标。

因此拉康的解释是:“欲望是他者的欲望。”(Le désir est le désir de l'Autre.)

我们不是自然欲望的某物,而是因为他者的欲望学会了欲望。即:主体的欲望需要”被他人欲望“来成立。也就是说,我爱你是因为我需要你爱我。

主体无法看见自身,只能在他者的凝视下看见那个缺位的自己。

因此主流推崇的霸总身份,我爱你就要占有你,得到你,是一种自恋结构,用他者的欲望满足自己的欲望。

拉康认为,人的自我、人的欲望、甚至是人的爱,全都是在他人的欲望中诞生的。你要成为”被爱的我“,就必须进入”对方的欲望结构“中。这就像黑格尔所说:我必须先成为你眼中的”主人“,但我也依赖于你对我的”承认“。于是主体的诞生,不是孤独的内心自我认知,而是一个深深卷入”他者目光“的结构。

当爱上一个人就希望他只爱你,你就会用行动去引导对方欲望指向自己,从而主导他者的凝视。比如在姐妹的例子中,姐姐会因为自己没法用行动改变老公有前任的过去,也就没有办法引导老公的历史欲望指向自身,造成了分裂。

于是爱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复杂的拉扯结构:你欲望被他欲望,他也欲望被你欲望。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主人期望被奴隶仰望,奴隶也期望被主人凝视从而获得身份。

在拉康的理论中,主体总是在追求一个得不到的对象a,因为主体是在永恒的欲望的不满足中建立起来的。这也就是黑格尔认为的,意识是靠否定自身而进化的。

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人通过镜像阶段借助语言进入他人的秩序,成为他者的才了解到真实的自我。比如姐姐在结婚之前从来没思考过欲望自己是唯一的爱这件事,但她进入了老公有前任的不可修改的历史秩序中,镜像出她被唯一占有的欲望。后续从妹妹的对话中认识到现实,整合了不曾被看见的欲望,她既没有否定(老公不爱前任,前任是渣女),也没有压抑自身(是我想多了),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重建了新的自我。

四、拉康如何解释相爱

到此为止,拉康只解释到了人是如何爱上他者的过程,但此时欲望不是自己的,是建立在他者构建的欲望结构中,因此爱上他者让主体成为客体。

诺亚和艾莉森只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而去理解对方,他们满足了彼此的欲望,却没有让客体再次成为主体。

当一个人看见了他者所欲望的对象不是自己原本的欲望,他就成了他所欲望的客体。但承认彼此真实的残缺才是维持现实亲密的重点,比如艾莉森需要接受和诺亚的孩子不太好的关系,诺亚需要接受艾莉森没什么文化不能从她那里获得真实的文学上的认可。

所以我们在这里回到拉康的三界理论来理解不同的亲密关系:

想象界(理想自我):我爱上的是你给我的形象,那个我都不曾看见的自己。我看见了你的脆弱,我是懂你的例外和唯一。象征界(社会规训,语言):我们在语言结构中互动、暧昧,我们玩着角色扮演的游戏,互相试探,从语言上确认彼此的关系。实在界(一种不可说的真实):怎么确认婚姻,是否有一关确认的关系,是否生孩子,房产财产该如何分配,什么是责任。实在界并不是指现实生活的琐碎,而是一种关系的实践。

一段真实的亲密关系需要从想象界穿越到象征界再到实在界。我们在想象界看见那个不曾看见的自我,在象征界确认彼此的关系,在实在界接纳彼此让彼此成为完整的主体。

诺亚和艾莉森的婚姻停留在了象征界,他们没有勇气去触碰实在界的真实。

因此让自己成为主体不是靠他者的确认,而是整合三界,即,我既懂你,也会回应你的暧昧,也愿意接受实在界的责任。这是整合的爱情,成熟的爱情中双方互为主体也互为客体。

然而现实是,有人只在想象界体验轰轰烈烈的爱情,有人只在象征界扮演并不熟络的情侣和夫妻,又有多少人是能穿越三界的?

五、什么是爱和整合

哲学家列维纳斯说:主体不是先于他者存在的,真正的”我“是在他这的凝视和召唤中被唤醒的,他者不是一个我用来定义自己的人,而是一个我必须尊重起不可把握性、不可消化性的真实存在。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是成为对方幻想中的人(他者的客体),我们也必须保留自己作为”他者“的深度。

所以爱是什么呢?

爱上一个人是自我位置的滑落,是一种主动降格的勇气,而相爱是在当对方滑落的时候同时接住彼此。爱是用自己的匮乏去满足他者的欲望,我不自由因而我想和你一样追求自由,你不勇敢所以你想像我一样变得勇敢。爱是一种不去把控他者确定性,对模糊性的接纳,因为模糊性才是真实。爱是我懂你而你不必懂我,而不是我希望你也懂我。爱是接纳那个不完整的对方,因为彼此的存在而本就完整,而非把对方再造一种完整。爱是我不用多说什么,但感觉当下就很好。

我们在爱的过程中,对方作为一面镜子照见自己不曾看见过的自己,从而在矛盾和冲突中整合出新的自我。

那什么是整合的感觉呢?

打个比方,整合的感觉就像是戒烟。

戒烟不是强行压抑抽烟的冲动,与香烟划清界限;也不是否认想吸烟的感受,恐惧吸烟的害处;更不是找一个电子烟或者口香糖作为替代品。而是可能偶尔会怀念那种尼古丁的刺激和吮吸的习惯,如果有人递烟不太会抽却也不一定必然拒绝,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一天就没那么想抽了。

因为在潜意识里的整合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反映在意识上的时候,整合的变化就是一瞬间。

04

总结

当我们放下理论,回到实际生活,关系又该如何处理和前行?

不仅仅是婚姻关系,朋友,亲人的关系中我们也可以看见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在不同的关系里看见他人也看见自己。

我们在理智上和潜意识里想要成为的自我是有出入的,反而在亲密关系里更容易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需要什么。比如诺亚理智上想要做一个好丈夫好爸爸,但他实际上需要的是自己先接受那个不太完美的自己。

每个人都处在关系之中,关系和欲望总是存在不可避免地复杂性和矛盾性。我们既可以同时欲望着稳定,又可能同时期盼着不确定性带来的快乐和刺激。也正是因为这些复杂性和矛盾性,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优秀的文学影视或者艺术作品,作品地张力正是从这些拉扯和纠结中体现。

在关系中,所有人都期望被看见被爱,但能看见他人爱他人是一种珍贵且勇敢去爱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个人喜欢马哲和精神分析的原因,一个带给我向外探索世界的勇气,一个带来向内反思的驱力。

马哲和精神分析是认识世界和自我的一体两面。

虽然这期节目我们分析了很多不符合道德常理的关系,但大家仍要警惕的是,任何关系都要以自己的感受为基础。如果一段关系充满了出轨、不信任和伤害请保持理智果断离开,不要因为我们的分析和讨论给对方解释的理由原谅他。原谅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或许是某个阶级和圈层里被标签固化的角色,但希望大家能在关系的实践里看见身边真实的人,同时也看见真实的自己。

我们在理解镜像的爱带来的极致吸引的同时,也要学会整合自己的内心获得成长。在成长的途中也请记住,你不必变得刀枪不入,坚不可摧,而是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放下伪装,允许自己不必逞强。

参考文献:

[1]《自体的分析:一种系统化处理自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美]海因茨·科胡特,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09

[2]《拉康论爱》,[美]布鲁斯·芬克,张慧强,王莉,吴佳译,东方出版中心,2024.09

[3]《拉康选集》,[法]雅克·拉康,褚孝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0

[4]《红书》,[瑞士]C. G. 荣格,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03

[5]《精神现象学》,[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17.12

[6]《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张道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07

[7]《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美]布莱克曼,郭道寰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