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在我心中是王家卫最好的电影。也绝对是他作品中最独特的一部,与其他几部经典都不同。主要是癫狂的镜头感(比如说标志性的抽帧)比较克制,场景也相对单一,而且不只是“香港”的风景,对我而言更像是潮湿,摩登的夜上海。故事的把控还是很“丝滑有度”充满独特的魔力…
这部电影并不是在简单讲述一个外遇的故事,导演想表达的是在保守的年代下“说不出口的秘密”才对。在当时苏丽珍永远包裹在自己美丽的旗袍之下,那是她的体面,也是枷锁,令她不敢逾越世俗规矩。
在王家卫的镜头里,苏丽珍的旗袍总是裹挟着一层暧昧的光晕。那些高领盘扣将她的脖颈包裹得严严实实,却在行走间勾勒出清晰的曲线。旗袍是她的日常穿着,也是她内心世界的映照。
在2046房间的走廊里,苏丽珍与周慕云无数次擦肩而过。慢镜头将这一刻拉长,旗袍下摆随着步伐轻轻摆动。王家卫用这种重复,展现了两人之间逐渐加深的情感。每一次相遇都让他们的关系更加复杂,每一道目光的交汇都透露着难以言说的情绪。
特写镜头下常常关注苏丽珍的侧脸,她的睫毛在昏黄的灯光下投下细密的阴影。欲言又止的瞬间,被旗袍高领遮掩的喉结微微颤动,泄露了内心的波动。王家卫用这种克制的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挣扎。没有直接的情欲表达,只有旗袍下若隐若现的肌肤,在诉说着难以启齿的渴望。
在雨夜的电话亭里,苏丽珍的旗袍被雨水打湿,紧贴在身上。这是全片最接近情感释放的时刻,却依然以克制告终。她最终选择了离开,留下被雨水模糊的背影。旗袍依旧挺括,却浸透了无法言说的遗憾。
王家卫用旗袍展现了一个关于欲望的故事。精致的盘扣既是日常的穿着,也是情感的象征。在《花样年华》里,情欲从未真正绽放,却在克制的表现下显得更加深刻。这种含蓄的手法,让欲望在旗袍的包裹下愈发微妙,也让克制在情欲的映衬下更显复杂。
“最后周慕云找到了他的答案,而苏丽珍找到了她自己”他们都是及其谨慎和有礼貌的人。故事没有结局,就像那些永远扣到最上面一颗的旗袍盘扣,将动人的秘密永远封存。假如两人真的在一起的话,那暧昧的氛围就被破坏了,自然也就不再是《花样年华》了。那张缺失的船票投射出的恰恰是中国人的内敛含蓄以及情感上的寄托。不过假设将这个故事放到现在,他们两人的结局绝对会不一样,时代如何,爱情就会如何…(其实接下来这段我本应在2月14日重映当天就写完的只不过有点懒)
王家卫原计划将《花样年华》拍成《三个关于食物的故事》。用三个与食物相关的东西/场景-电饭煲、方便面、便利店串联起影片故事,并谈论男女之间的关系。
最先完成的是2000年便利店的故事,接下来则是60年代电饭煲的故事,结果越拍越长,方便面的故事也就无疾而终了,片中仅有几个镜头的电饭煲,构成了经典的《花样年华》,而便利店的故事,王家卫把它扩展成了《蓝莓之夜》(题外话我个人真的很不喜欢《蓝莓之夜》)…
这次重映的短片加到《花样年华》中凑成一段平行世界的故事还是有些不搭调的,毕竟当初的想法与最后的结局天差地别(当然我本人更加不认同网上某些群体所说的“性骚扰”言论)或许这只是王家卫年龄大了见不得离别吧…
在这个短片中,苏丽珍终于敢于直面情感,她流着鼻血来到周慕云的便利店说“我终于找到那个女人了。”她不再受困在保守的旗袍之下。而当周慕云吻向这个已然“醉了”的女孩时,她更加大胆,更直接的,迎上了周慕云的吻。
作为“彩蛋”,相对来说更符合现代人的爱情观念,让原片里那张缺少的船票,得到了最直接的情感出口,这并没有没有改变原片的故事与表达,但在感情上给予了观众极大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