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焕羽》扑了。文雅点:市场受冷遇。
难以想象在长剧市场下行的今天,还会拍出这种杂糅体。
之所以电影大师的新现实主义作品能跨越时空,是因为大师是开路者。
(近)新人导演模仿大师叙事节奏拍现实主义电视剧,那是纯烧钱。
《焕羽》,是一部适合研究电影导演转电视剧导演失败的典型案例。

(1) 题材、剧情定位不清晰,没有明确的受众群体
(2) 宣发受限,方向有误
(3) 导演叙事方式不符合长剧市场主流
(4) 全片情绪压抑,观众得不到情绪价值
(5) 青年演员塑造角色相对扁平,无法处理面部特写长镜头
(6) 编剧、剪辑、灯光、妆造等幕后团队零碎小记(不重要,可略过)
补充内容(推荐导演、演员团队阅读):
①导演如何在保留自己风格的同时,提升作品吸引力?
②《焕羽》更像是张婧仪对现实主义题材的挑战,有哪些方面值得演员继续学习和努力?
③《焕羽》原著和剧版在题材、剧情上的差异

·电视剧:虽宣发方向为青春现偶,但电视剧偏现实主义,主线走的是乔白羽死亡和家庭矛盾,感情线、高考线沦为主线配菜,缺乏层次递进感。
由于改编剧情重点的偏离,导致电视剧和原著之间出现了题材和剧情上的异化:青春小说《焕羽》变成了偏现实主义的电视剧《焕羽》。

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电影创作中,许多大导尊崇着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叙事模式:
它是生活中的各个具体时刻无主次轻重之分的串联”,意为不刻意营造戏剧冲突,不人为塑造生活,而是截取最真实的生活片段表现在电影之中……

尤其在快节奏盛行的今天,如何在保留自己风格的同时,还要抓住观众的眼球,是每个导演和创作者需要关注的议题。电视剧不是小众电影创作,它是大众艺术,如果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能力、审美和创作水平,为什么要砸钱给你去搞小众艺术创作呢?(对导演创作的个人建议放在补充内容①里,欢迎阅读~)
(4) 全片情绪压抑,观众得不到情绪价值
在电视剧《焕羽》中,除了压抑和沉重,观众很难看到其他感情色彩:除了姐姐死亡给乔家带来的阴霾,母亲的抑郁高压,父亲的窝囊颓丧,南乔村的重男轻女,伯父伯母的自私自利,男主“天崩式”开局的霸凌冷漠,全体同学的霸凌孤立,王沐沐家的家暴、酗酒,囊空如洗还要承担王父的巨额医疗费,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在《焕羽》中,观众很难获得积极、正向的情绪价值。

犯罪,是沉重和令人愤怒的,为了不停调动观众情绪的转换,《无尽》的编剧团队还会适时加入诙谐幽默的剧情,营造轻松搞笑的氛围。

如果一部剧,导演叙事寡淡,剧情剪辑因删减变得不连贯,滤镜灰白惨淡,服化道也勾不起讨论欲,那还能怎么拯救这部剧?只能是演员超出及格分的发挥和演绎。(虽然我也不认为观众有兴趣会花23集的时间去看演员的个人表演秀)
看完全剧,我对张婧仪饰演的乔青羽的解读是:她是压抑的,青羽内心的沉重远远大于情绪的外放,所以我们很难在乔青羽的脸庞上看到太多的情绪(抑郁躯体化)。

② 第二场是在乔青羽在南乔村被逼跪祠堂,李芳好赶来护犊子又重回寰州家后,重度抑郁的李芳好此时的压抑已经到了极点:明明在切一颗完好的苹果,李芳好却泪流满面。

说这么多,我已把《焕羽》看作是现实主义题材,所以对青年演员的要求并不止于偶像剧的表演水平。年轻演员在现实题材的演绎中,因为生活经验的缺乏,对普通人缺少观察和代入,表演会缺少落地性、生活化的表达技巧。(《焕羽》中暴露的演技缺陷是原生态、系统性的,演员团队可以参考下下文补充内容②的表演建议)
同时,我也需要向观众指出剧版乔青羽人设的删改。原著中,乔青羽最突出的品质是大胆和勇气,她是叛逆、尖锐、勇敢的,甚至有点腹黑与刻薄。这几种品质,恰起需要多角度剧情的支撑。
在剧版《焕羽》中,部分剧情、台词进行了修改和删减,导致乔青羽的性格支撑也相对有所减弱:
【剧情修改/删减】
1.原著乔青羽的大胆,从古樟树上纵身跃入大运河就开始引述。→剧内改成为了姐姐的笔记本纵身跃入“危险系数”相对较低的游泳池中。

其实,《焕羽》原著并不是我钟爱的那类小说风格。但它最吸引我的点,是作者蔷屿的地域性写作。这种地域性描写,让我将乔青羽和现实里的一位朋友重合在了一起,她和原著里的乔青羽出生在同个地方,也在父母高压下长大,选择了父母想要的大学——这种地域性描写让作为读者的我非常有代入感。
所以我的想法是:导演如果想保留自己的创作风格,可以尝试下电视剧“地域性创作”。
地域性创作的意思是:“地域性强调此一地理空间所体现的历史、人文和文化的独特性,与其他地理空间所体现的独特性之间的差异。因而,地域性必定要以关注人类历史、人文和文化传统之独特性与差异性为中心。”

但是刘紫薇导演对泉州的人文、风景并没有多加描写,长镜头多为“海浪翻卷”下的礁石与灯塔,礁石与灯塔在各沿海地区实际十分常见,所以剧版《焕羽》的地域性描写并不足以和其他剧形成差异性。

蟳埔女、惠安女,她们的名字其实就是“乔白羽”。泉州这座城市有非常多值得拍摄的传统文化和人文风情,紫薇导演在作品中没有呈现,我觉得非常可惜。

近年在研究一些导演作品的时候,我也同样发现了这类剧本不足、城市风情来凑的“偷懒”创作模式。在前期精心选景、后期注重打光的叠合作用之下,拍摄效果的确可以掩盖剧情上的不足。
所以我希望紫薇导演在未来作品的创作中,既能保持自己的初心,也继续提高对镜头画面的审美,并用女性视角不断挖掘现实背后更多深层次的故事。
补充内容②:《焕羽》更像是张婧仪对现实主义题材的挑战,有哪些方面值得演员继续学习和努力?
1. 演员线路、角色类型的选择
张婧仪的幕后团队需要再确认下:小张接下来是走流量路线,还是重表演的青衣路线?两手抓、平均主义,容易陷入和《焕羽》同样的境地。如果还处于拓展观众认知度的阶段,请谨慎选择现实主义题材。
长剧市场下行期,观众对现实、苦难题材剧本完成度要求非常高,如果对剧本无把握,请谨慎选择。剧本不足,太吃演员表演和观众信任度。且现实题材对演员表演技巧的要求>演员的共情体验能力,而张婧仪在表演上共情体验能力远高于表演技巧。小张入行较晚,在生活化表演上,无论是经验还是技巧相较于老戏骨还较为稚嫩,如果没有完全的准备和信心,出演现实题材会降低观众对演员演技的信任度。
人生进入26岁,小张已拥有多个“青春疼痛”代表性角色。所以我们也希望更多性格类型的角色加入小张的人生旅程。

比如说在拍摄乔青羽受霸凌时,我看到小张表达的更多是倒霉、压抑、委屈,但是其实对于刺头乔青羽来说,这一段剧情完全可以体现青羽不同的个性,比如:吃惊——愤怒——侵略性(对视的眼神)来体现乔青羽的锐利。在时尚活动中,我们看到小张非常多 “侵略性”的表达,然而在剧作中,小张将自己的眼神戏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或许张婧仪是一个排斥“做作”技巧性表达的人,但是在长镜头面部特写中,观众需要一种微表情的转折差异感,或者是更为细腻的微表情处理,去思考人物的性格和动机。

《焕羽》不应该是张婧仪对粉丝的礼物,更是一部给自己的礼物。这是一部值得演员和团队反复观摩的作品,在极短时间进组、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乔青羽的演绎可以说是原生态、系统性暴露缺点的。作为低精力、体验共情派表演者,无缝进组带来的是演员对生活嗅觉的退化,而生活体验对于演员创作来说太重要了。

如果短时间内线下无法系统性的学习台词和改变自己的发声习惯,线上配音教学、腹式呼吸、丹田发声、去喉音练习等,都可以加入每日routine让自己的台词更加生活化。
现实题材非常吃演员的台词功底,如果后续要涉足现实、悬疑题材,台词能力的提升亟不可待。
补充内容③:《焕羽》原著和剧版在题材、剧情上的差异
1. 题材差异及矛盾
青春和现实,在我眼里是融合难度较大的两种题材:
·青春题材是轻盈的,此类题材大多聚焦于友情、爱情和亲情,它的固有受众追求愉悦、轻松和朝气蓬勃;
·现实题材是沉重、深刻的,关注现实议题和悬疑题材的观众也是市面上最挑剔的群体,如果剧情对社会现象没有深入揭露和思考,“雁过无痕”式的拍摄只会留下“蹭热度”的观剧体验,引发观众反感。
同时未成年人复仇权力的限制,也为青春和现实题材的融合埋下了失败隐患。

② 女主个人成长线的删减与修改
原著中,乔青羽是个刺头。她最大的性格底色大胆、叛逆、尖锐和勇敢,甚至带有腹黑与刻薄。
在大胆、叛逆、尖锐等性格的塑造上,原著用了非常多的笔墨:
1)乔青羽反抗学妹霸凌,对学妹死缠烂打,把学妹暗恋明盛的事实在班主任面前捅了出来。少女心事被透,学妹又羞又臊,半社死。【剧版改成和王沐沐将霸凌同学反关在厕所里。】
2)乔青羽要爬下古樟树,而明盛挡在了去路的唯一落脚点,比起恳求明盛,乔青羽的选择是从古樟上直接跳入古运河中。【剧版改成青羽为了拿回姐姐的笔记本,纵身跃入泳池中】。
3)哪怕北大希望渺茫,父母强力要求她读金融系的高压下,乔青羽还是选择了为自己的人生和理想放手一搏——参加全国作文大赛,去冲击北大。【剧版直接改成向父母妥协,报读“江州大学金融系”。】
所以乔青羽的勇气,不仅仅是撕下大家族虚伪脸面的尖锐,更是从古樟树上跳入运河的大胆;是李芳好高压下,为了自己内心的火焰,向中国最高等学府叩门的锐气。在剧版改编中,这种锐气被减淡了三分,多了懂事、妥协和温和。

④ 配角人设和剧情差异
1) 配角人设差异
为何剧版《焕羽》让观众体感压抑,有一个原因是——几乎所有的路人配角都是霸凌者。
然而原著中中性配角占半,比如青羽的同桌蒋念,几乎一直在言语和行动上支持乔青羽;明盛的表哥明岱对于青羽揭露乔劲睿的做法虽感到担忧,但作为陌生人,仍给予了青羽行动上的支持,并赞赏她的勇气。
2) 明盛父母关系的差异
剧版《焕羽》中,明盛父母离婚,父子不和;原著对明盛父母的笔墨,着重在社会地位、经济关系上。剧版明盛父母的关系设定,其实也暴露出三个对照组家庭矛盾的同质化——父母感情的缺失,从而导致主角团三人的家庭不幸:①乔陆生、李芳好实际早因重男轻女,暗流涌动中夹杂着“闹离婚”的情绪;②温求新、明郁离婚多年,父母身份缺失;③王沐沐因父亲投资失败,每日家暴和酗酒,父母感情不和。同质化的设定,也让观众感到疲乏。
3) 无主线联系的剧情增加
为人所诟病的明盛父母感情戏,对剧情推动毫无作用,原著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