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念真说《童年往事》是侯孝贤最好的电影。

初看这部电影时在本科刚开始的时候,缺乏知识,不了解时代,更不了解「历史」,但阿孝和祖母摘芭乐那段还是感动得落泪。如今本科要结束了,重看《童年往事》,得到的只有更多的感动,以至于很多次看不下去,只得中途停下来揩泪。

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中说,没有任何一个历史学家会超出他的时代,所以要了解历史,首先要了解历史学家所处的时代,如此才能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写历史。

侯孝贤仿佛在告诉观众,我们这些人经历的是这样一个时代:父辈迁台,逐渐接受了事实,在此安家立业,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母亲则要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不仅无法选择自己钟意的爱情,还会因为没有生儿子遭到婆婆的怨恨;父母的长辈在情感上无法接受远离故土的事实,至少都怀着返乡的执念;兄弟姐妹各自为家庭承受着一切,年长的哥哥姐姐需要作出牺牲;不谙世事的弟弟得以肆无忌惮地成长,在军事化管理的学校里还要打架闹事,挥洒剩余的精力,在亲人去世的某个瞬间,忽然长大。

如果只是说明这些曾经发生的事,并不足以使之成为一部好电影——相同的故事被书写、被口耳相传得太多,以至于随便在街上找个50年代左右出生的台湾人,大都能讲出大致相同的故事轮廓。因此故事之外,需要表达方式取胜。

许倬云先生曾提及,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不在于杜工部留下了多少历史事实的技术,而在于他的历史意识,对历史变化的把握,正所谓「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侯孝贤截取了自己生命中的那些片段,用一种诗意的镜头语言来表达这一代人的生命历程。那种哀而不伤的表达方式,其实比呼天抢地有更强抒情能力,在浓得化不开的怀旧表达中,侯孝贤追溯了他们从哪里来,生长在何种环境中,养成了何种的性格。影片在祖母的去世后戛然而止,《童年往事》就此终结,这一辈人将要往何处去,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