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主母,侍奉公婆没有不尽心的,知道欺骗真相后,看透刘家草菅人命、薄情寡恩的本质后,审时度势,与县主联手和离。
做女儿,继承母志,为母报仇,到认识到无人可恨是世道不公。与父亲的关系从儒慕到看清男人爱女儿但不尊重女儿的本质毅然断亲,结局改为母性。这不比好多摔筷子、原谅包饺子的好多了?这不就是b站影视up主呼吁的反父权吗?
做妾室,莲舟不犯女主是与她和睦相处的,是因为莲舟一诬陷二下毒,屡教不改女主才施以惩罚。但女主看到她同样商贾之女的不容易,还给了她两条路。莲舟的死是阶级的压迫摧残,是男人的家暴致死,这也能骂女主我是没想到的。就纯唯心怪女主对吧?难道没有锦绣芳华演出这个情节,世界上女子受到的不公就会消失吗?
做自己,黑夜中九死一生逃回娘家不愿连累父亲毅然奔赴长安,在长安几经起落,险象环生。结交了王亲贵胄,识得了商人同道,做的了花行之首,斗得了粟米案不怕权贵为民发声,认识到阶级差异,也为数百名不论年龄、出身的女子男子提供了就业岗位,甚至为他们赎回良籍。
保家卫国,为了推翻宁王叛乱势力,经商的钱用来为军队买粮草辎重,借船走水路亲自押运到前线,瞒着杀头的风险将圣旨也传递到前线。
这样的何惟芳,我不理解一些没看剧只看主观引导性切片的人使劲踩剧,是从何而来的一腔批判之情。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发言权,这句话野蛮吗?一点也不野蛮。”
为什么有胜意、哑女、莲舟这些女子,如果你看了剧就会发现还有更多的女子,被父母所卖、逼良为娼为奴,但为何惟芳所救,为他们赎回卖身契成为良籍,她们勤劳踏实,靠自己的双手安身立命。
而莲舟这些女子是为了提醒观众,女子的弱势处境不止在古代、在电视剧、在现实仍然发生。
遮住伤口,伤口就不存在了吗?
只会溃烂而已。
不言不公,不公就不存在了吗?
她们身上有她们的软弱性、妥协性,也有原生家庭、封建糟粕、阶级倾轧的客观原因,所以是这样的结局。
这不正是告诉我们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要树立强女思维。大福、单身拉扯大福长大的娘、小春、萧雪溪、淑妃,还有为了等儿子向何惟芳争取留在芳园的大娘,无论觉醒程度如何,她们都是有一定的不好惹的性格,有一定强女思维。
锦绣芳华,以及一系列女性作品,都是在探讨“娜拉出走以后”的故事,有的娜拉不愿出走,愿为“玩偶之家”的玩偶;有的娜拉出走了却无力承担风雨,于是又有她的结局;有的娜拉出走以后在生产中创造价值、敢于实践,所以成功了。比如出走的决心原型,比如房主任,比如何惟芳。
从国色芳华到锦绣芳华
“天下女子同为一命”
“就让我为天下女子先行一探吧”
“天下浩阔,不止一人可爱,不止一事可求”
“女子能顶半边天”
作为一部完完全全女本位视角的电视剧,锦绣芳华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从女主本位到女本位,再到人本位,你不能要求锦绣芳华在唐朝背景下推翻封建王朝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吧?
毕竟马克思主义也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出现。
能够聚焦底层百姓、揭露封建阶级压迫的残酷性,引起观众的共鸣,已经是一部古代背景下文化传承女性传奇作品很难做到的了。有多少奶头乐爽文还在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痛苦和和解是女主的,功劳和报国是男人的。
顺便强调,锦绣芳华是我印象里近几年第一部给了女将士队伍战前歃血的电视剧,是第一部从女人统筹战事后勤视角展开战争的电视剧,是第一部男人捻针为将士缝补衣服搞后勤的电视剧,把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一切演绎得淋漓尽致。(战争场面很大且完整还原古代作战程序,比如全军复颂)
何惟芳,一款强女思维不断觉醒的大女主。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