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本科的选修课上写过一篇《利维坦》的电影赏析,备忘录里居然还有存档,写的很粗糙,不算考究,但也是认真看过后用心写的:
利维坦这个词出自《圣经》,是第一卷《约伯记》中的一个海怪。它是海洋的掌控者,一个庞然大物,无法被伤害分毫。十七世纪,有一部政治学巨作,名为《利维坦》,又名《巨灵论》。全书分三卷,第一卷论人,第二卷论国家,第三卷基督教国家和论黑暗王国。本电影的名字就源于这本书,而书中的主题,也是电影的主要内容。
本片讲述的就是一个海边小镇的小市民被市长意图强占房屋和土地,他的所有反抗都是以卵击石。主人公科利亚的原型是《圣经》中的约伯,一个失去了财产,子女和妻子,身患皮肤病的男人。科里亚在影片中也如约伯一般不幸。他被市长占去土地,妻子和自己的律师出轨后跳海自杀,他被污蔑为杀人犯关进监狱,孩子朋友收养,讽刺的是,他的朋友是指认他杀妻的证人。
导演通过市长和迪马两个人物揭示了人性的阴暗,一个从头到尾阴险狡诈,另一个随着剧情的推进逐渐面目可憎。他们都是身着严谨的西服,把自己打理的一丝不苟,却做着没有底线的事。迪玛是科里亚请来的律师,出场时,衣冠楚楚,看起来年轻有为,精明可靠,但是本应该为朋友争取回被国家收走的土地和房屋的他,手握着市长的罪证把柄,在私下里与市长见面时,露出难看的嘴脸,他利欲熏心,一心只想和市长达成交易,拿到巨款,罔顾科里亚的诉求。在科里亚被警察拘留时,他趁虚而入,与其妻子发生了不正当关系,后来接连被科里亚和不忿被威胁的市长揍了一顿,灰溜溜的回了莫斯科。他的形象一变再变,从高大正面不畏强权的律师,成了一个懦弱阴险狼狈不堪的小人。
影片中两次出现法庭,第一次科里亚被剥夺了房屋和土地,并且没有受到任何补偿。第二次被关进了监狱。她每次的诉求都被干净利落的驳回了。在这个官官相护政权腐败的小镇,小市民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他的一切反抗就像在湖中投入一粒小石子,泛起涟漪后,终会归于平静。一个国家的政治腐败正是如此从一个偏远的海边小镇被揭示出来。
宗教的元素是从影片中部开始出现的。去教堂告解的人,大多是官员政客,他们从不具备奉献精神,只从教堂获得祝福。在这里,上帝面对不公正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
这部影片讲了很多,无论是人性,还是国家的腐败,亦或是宗教信仰的危机,都是关乎人类的本源的问题,它可以发生在不仅是俄罗斯一个偏远的海边小镇,还可以在全球的各个不大光明的角落里。如果一个人不被道德所束缚,如果一个国家体系不完善,腐败滋生,如果一个宗教,一个信仰毫不作为,那么时时刻刻都会有底层的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精神的崩溃常常发生。这部影片警醒着每一个人。
导演在三各方面都意图全面的去展示了,所以就会出现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俱到的情况。这也是影片的争议所在。不过这个部电影无疑是一部艺术品,不论演员还是镜头的表现,都是绝佳的。色调和氛围也是安德烈萨金塞夫导演一贯的风格。电影中很多激烈的场景,都是从侧面展示,或者将镜头拉远,使人物变得渺小,将所有的激烈都归于平静。就像一个人面对海中巨怪利维坦,他只有毁灭的下场。
我很期待俄罗斯在将来产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将俄罗斯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在世人面前。
很久以前写的一份作业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由《秋日奏鸣曲》联想到我对母亲的恨
电影总是将因果拍得清晰明了,可现实不是。我和我的母亲关系非常融洽,即使如此也常常有摩擦,尤其是青春期,是极度敏感和不自洽的时期,更加渴望母亲的关怀和理解,但又事与愿违,一度对她产生浓厚的恨意,这恨意让今天的我产生无尽的悔意。一封尘封 ...
伊萨克在晚年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在这一天,感受到年轻人的活力,由那对中年夫妇想到自己,通过梦境面对中年时自己的婚姻的不幸,判处自己有罪,梦见了莎拉,看着镜中的自己艰难地微笑,承认自己的老去。他终于直面过往的不堪,在隆重的仪式中,被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