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的概念起源众说纷纭,一说是手机、平板、电视屏幕在关闭状态时的映照出的人类自身,隐喻科技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另一说是摄影摄像的黑色镜头,隐喻媒体或者社交传播中对人类行为态度的操控。作为本剧的唯一编剧,查理·布鲁克在威斯敏斯特大学主修的就是媒体研究,在创作《黑镜》之前,他的日常工作则是撰写科技和媒体专栏,因此这两种解读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无论如何,《黑镜》最初两季之所以获得众多好评,一方面是编剧作为多年的媒体人,对于大众传播和科技进步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和反思,每一集都聚焦社会议题的核心,直指要害。另一方面,《黑镜》故事中所设定的未来时空正不断出现在当下生活中,现实仿佛正不断应验《黑镜》十年前所提出的种种警示。因此《黑镜》曾经也许只是一部科幻寓言,而从现在的视角回顾,前两季可能更像是预言,更加深了《黑镜》的超前伟大。

所以当快进到第六季的时候,你会由衷地感慨:这TMD是一坨什么东西?如果要确切描述第六季的感受,那就是点过五次中式蛋炒饭的你,这次送上来的竟然是印度香米炒鸡蛋。没错,米饭的确是米饭,蛋也的确是蛋,但这两样炒在一起并不能叫蛋炒饭啊。首先,第六季已经基本和科技脱钩,逐渐走向玄幻。诚然第一集的流莓体(Streamberry)大致还跟未来科技有点关系,但第二集的故事是回溯过去,第三集发生在复古未来的平行宇宙,第四集变成暮光番外,第五集请问我是穿越到了《德尔托罗的珍奇柜》吗?其次,故事内容的深度明显单薄了许多,虽然每一集的时长依然保持在60分钟左右,但是故事的核心内容不足以支撑长度,单集(除E01和E03外的其他几集)内充斥着大量低效对话和镜头,对于剧情没有起到足够的推动作用。再者,也是最致命的一点是黑镜已经不够逻辑自洽了,反转力度和黑色结局的弱化使得很多结尾收得草率,有一种为了反转而反转的乏力感。

有人说这是英剧和美剧的制作思维差异导致的,也许部分原因的确如此吧。英剧的前期筹备周期较长,剧本的创作过程、打磨周期,本土的制作成本都较美国高出不少。对于一些长盛十多年甚至数十年的剧集而言,因为积累了一部分忠实观众和核心演员,成本在漫长的循环制作周期中已经可控;但是对于一些新生剧集,由于观众的期待和反响并没有保证,且英剧并不存在美剧试播集的概念,因此前期的投入风险较大。想要最大程度吸引观众,又尽力降低成本风险,传统剧集制作的基本理念是“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也就是围绕一个核心议题,深挖议题周边的冲突关系,力图在压缩周期和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掘深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英剧每一季都只有草草的6集甚至3集,而下一季则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甚至就此杳无音讯(此处不得不再次cue一下《神夏》)。

此外,作为戏剧产业相当发达的国家,英国的影视剧产业深受戏剧舞台的影响,对于剧本的文本、表演的呈现和演员的处理上有着严丝合缝的缜密要求,尤其是对文本台词的细腻态度达到近乎偏执的要求。而英国一线演员绝大部分出身良好,或受教育程度高,并不是所谓的表演科班出身。因此演技和剧本理解上的多元化层次,恐怕是互联网大数据思维所无法理解并实践的。

S03E02的《游戏测试》中,男主的生命在戴上仪器、开始游戏前的0.4秒已经戛然而止,而后的一切只是他的神经系统被仪器刺激产生的一系列涟漪而已,他的精神已被操控,他的肉身早已死亡。同理,真正意义上的《黑镜》在被网飞买下前的第二季时也已经迎来了自己的终点。在网飞买下了《黑镜》制作权的那一刻起,《黑镜》如同戴上仪器的男主,已经成为了一种涟漪。网飞时期的《黑镜》,在创意、概念和故事线上只是在重复地进行排列组合。网飞依然在不断地起搏《黑镜》,试图狗尾续貂,努力维系这个IP的生命周期,才会在时隔三年后推出第六季。然而这一切恐怕只是网飞的一厢情愿罢了。《黑镜》作为一部经典的英式讽刺单元剧,一部暗喻人类生活被科技和媒体把持操控,最终走向黑暗的剧集,终于亲身实践了自己的预言,成为了互联网大企业内的诸多IP中的普通一员。从这个意义上讲,《黑镜》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黑镜》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也许它会变成S04E06《黑色博物馆》里的母亲,困在泰迪熊里,被孩子抛弃在玩具堆,孤独地喊着“妈妈爱你”,等待着被别人拯救;但也许它可以变成S04E02《天使长》里的女儿,摆脱母亲的过度保护,直面本我的黑暗和鲜血淋漓,勇敢地探索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去思考、去质疑、去挑战、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