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作为开场,我一开始以为是平行世界,后来发现女主是因为解离严重才幻想出了另一个世界。看到一半的时候有一种终于释然的感觉,我一直觉得影视剧的声量要比书本大,就像同样是在路边开店,书就是默默开着的一家店,你路过如果没注意的话就错过了;但影视剧是那种掌柜会拿着大喇叭高声叫卖的店,哪怕你不想听,你也不得不知道店里卖的是什么,《她》就是这样一部剧,一部终于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拍出来的剧,里面所有的情节都太典型了,不管是女主、女主学姐、她的两个闺蜜还是强奸犯的妻子,所有人受到的伤害都太过于典型了,但正是因为典型所以才讽刺,都已经到2022年了,我们为什么还是不断在讨论老生常谈的话题?

女主一共经历过两次伤害,一次是未成年被强暴;一次是工作后险被猥亵,第一次时所有人都在拼命指责她,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逃开?为什么要报警?为什么要说出来?想起来几年前看过李银河翻译的福柯,里面有一章说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性伤害作为一种普通的身体伤害,一种和伤害其他身体器官相同的暴力行为?人体有那么多的器官,头撞烂了手割破了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都是又哭又喊地为自己包扎,才不会因为伤口而感到羞耻,怎么到了性器官上就如此讳莫如深呢?为什么一定要把性器官特殊化呢?

然而从第一次被侵犯时被迫的忍气吞声到第二次差点被伤害的勇敢报警,剧里的女主都用了数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我破了我好丢人”到“告死你这个大傻x”的转变,我们又还需要多久才能不让性侵害作为造成心灵创伤的元凶,只把它当作一次普通的受伤呢?我们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建立“被性侵了也没关系,我也依旧是我”的意识呢?或许这一步对现阶段的是社会来说还是太超前了。(我可能是何不食肉糜了

尽管这部剧确实在女性议题上下了功夫去编写剧情,女性互助的主题也一直贯穿全剧,但特意安排两个完美的男性角色实在是没有必要,不管是女主的前男友还是现男友,俩人无疑都是现实当中绝对不可能存在的完美男性,这就给现实题材增添了一套违和的糖水色杰克苏滤镜,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女主自我救赎的艰难过程,尤其是前男友给现男友打类似于交接仪式的电话这点令我尤为不适,这不是依旧把女主给物化和私有化吗……

“有些事她不肯告诉你,但我觉得你一直被蒙在鼓里不公平。”这是多典型的男凝啊,我不要你觉得值不值得告诉现男友,我这个前男友不允许你同意也要给我下一任说,我虽然保护不了你了,但是还有我的下一任来接棒,这味儿太冲了。

以及男主最终还是成功挽回了女主的心时联想到最初的剧情更是让我细思极恐,“我怕我不和你求婚我们就要分手,我就要失去你了。”看到了吗,男人太清楚婚姻的本质就是套牢女人,结局虽然没有明确交代男主是否求婚成功,但看到超大光圈儿打在男女主溢满笑容的脸上我只能扼腕……并没有要求现实题材的剧情必须被冷漠与残酷填满,但女性互助的主题本身已经足够温暖了,何必拿两个杰克苏来画蛇添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