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了《周处除三害》,整部电影我总结两个关键词:旧、四不像。
旧的部分:
我发现最近一些台湾的比较爆款的电影,比如这部和《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热度都挺高,但都卡在新旧之间。新的部分尤其新,甚至有些尖锐和先锋,比如《鬼家人》里gay的身份认同、现实处境、还有关于传统冥婚和科学不迷信的讨论。但旧的部分就特别旧,比如对gay的刻画、调侃、父亲的忏悔、大团圆的结局(两岸不同版本的吃饺子结局….)。太过时啦,土土的。
这部《周处除三害》也有同样问题。
新的部分:描述被通缉者恶的狠劲、打斗血腥场面的诚意和尺度、除二害部分故事选题的精彩(灵修这个频繁发生的骗局类型,值得深度讨论)。
旧的部分:
女性角色的单一,还是功能性角色。
传统电影里女性角色分为两种,婊子或圣母。这部里面甭管外壳怎样,反正都是圣母嘛。
王净饰演的大哥的“女人”,其实是为了大哥能照顾监狱里的妈妈,所以一直忍受被强奸。为了妈妈做如此牺牲的圣女,不还是奉献奉献奉献。
阮经天饰演的男主角除掉大哥之余,解救了她,从此她放在心上,最后男主角死刑之前,专门去为他剃胡子。男主角闭着眼睛像见到了妈妈般的婴孩一样哭泣,女孩一直为他抹眼泪。
太假了,太圣母了,太单调了,太男性想象中的女性了。土。
女孩的妈妈也是圣母,被丈夫折磨,大哥把她解救出来,得,要报恩啊。又开始牺牲牺牲牺牲。
报恩大哥,救我于男人,为其顶罪入狱,女儿被其强奸。
合着女性在男的想象中都是傻子呗,动不动就报恩献上整个生命,单调的我难受。土。
另外旧的一点是:对于“恶”的过度思考。
恶就是恶,尤其这个程度的恶,不用分析出整个电影,不用最后上升到那样,感觉多复杂人格似的。
越是恶到这个程度的,越是简单的脑回路。
他就是没什么共情、没什么心。打人杀人,就是不怎么愧疚啊,接近无感。
而且影片前面不也提到了,不就是怕自己被忘记嘛,目的可以说是无比自私。什么正义、什么忏悔,就是以为自己命不久矣之后想刷存在感呗。
最后在过程中就顿悟了?共情别人了?
我觉得导演编剧还是恶人、空心人见的少了,贫民窟出身的我,无法相信。
最重要的,他除多少害,都无法弥补之前犯下的罪。所以最后太柔情化、太神化了。
对于恶的过度分析和共情,是比较旧的价值观。
然后是四不像的方面:
其实就是没有做好平衡。在艺术感与说得通之中,没有平衡好。
你大可以玩符号玩概念、玩舞台剧感艺术感,但要让观众相信。因为里面不论人、还是符号的反应,得是说得通的。
是让观众屏住呼吸、还是翻白眼嗤笑,也就一线之隔。
除二害部分还是有点艺术感的,男主角挨个枪杀、大家魔幻现实、构图、色彩,有想法的,但还是差一点。
因为不能让观众主动夸奖:阮经天信念感好强啊。这时候观众就出戏了,没有被锁住。而是得让观众也有一样的信念感。
导致这些的原因和节奏有关。剧情有张力、才能够吸引住观众,张力需要一张一弛来回变化。而不是在关键时刻拖,拖就是卖弄,前面铺垫的全散了,观众全猜到了,这边还在这里玩光影放bgm呢。
可以减少一些镜头,不要觉得“这个镜头拍的真艺术啊不舍得剪掉”,然后节奏变化再出人意料一些。这部电影剪掉煽情的长镜头和不舍得的“艺术”镜头,能再好看个2分。满分100。
可能跟台湾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有关,封建荼毒更多、文明的风也更多,所以如何能够不仅外壳先锋、内里也先锋,值得思考。
除二害部分,对为什么灵修有那么坚固的受众,刻画不够。那些人如何脆弱?灵修形式如何洗脑?是不是大部分人只是运气好,否则也会上当?
如果要刻画一个从自私只想刷存在感的通缉犯,到在除害的过程中真的反省,是需要更强的动力的。影片中所体现的,不足以感化这个通缉犯,所以很难让观众信服,而只是当个爽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