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到 @MademoiselleCherie-Luna 的影评来的,真的字字戳心坎!
最近发现人的暮气沉沉主要来自眼神,不管多么牛逼的医美,20岁的眼神光和30岁的就是不一样的。20岁时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什么都要试试,都要一探究竟。三十岁四十岁,好多人就摆出一副见过世面看破红尘的老逼模样。
但我们真的见过世界了吗?
NO.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不粘锅,却没有不粘马桶
更不知道怎么样让仙人掌唱歌
也不知道龙妈骑龙飞那么高为什么不戴氧气面罩
或者是中土世界到底有多少黄金储备
这些看起来嗑了十公斤见手青的问题,最近时不时浮现在我脑海中。我才发现好奇心并不是“不可再生资源”,只要给予它一些生长的条件,它是有可能在三十岁重新长出来的。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文件、ppt、周报、以及各种毫无意义的拉群沟通中,摸鱼思考这些问题,让我打开了一扇逃离现实生活的后门,就像纳尼亚姐弟打开了衣柜、哈利波特冲进了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就像Dr.Tardis的电话亭,遁入一个只属于你的世界。
我前一次拥有这种体验还是2016年买了一本关于前沿科技发展的小书,我当时每天都堵在北京东四环,当肉身还受制于种种限制,我居然在每日通勤中看外骨骼、人造子宫、超人类、跨性别。这种强对比真是格外魔幻,让我觉得科学真酷。geek is new sexy.
那段时间,就连傻逼客户都显得没那么烦人了。
再前一次拥有这种体验,是七八岁时收获了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那是我第一次“开眼看世界”,原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有科学道理。后来我长大了,学到了一句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原来说的就是这种生活中再微小的现象,只要去钻研,背后都有一个万千世界。
而最近重获这种体验,大概是因为我从八月份开始看的一个叫“青工所”的纪录片。他们用最直观的图表可视化效果解释科学的样子,好像是真的试图教会我什么。
我甚至觉得这个节目能终结最近70%的互联网吵架话题,比如说:
代糖致不致癌?➡️代糖到底能不能吃,为什么代糖可乐没有蔗糖可乐好喝?
预制菜能不能吃?预制菜是干净卫生还是后现代人类饲料?
流浪猫该不该喂?
这个所里的研究员真的在很认真的查文献、找资料、采访院士,试图告诉我们为什么代糖可乐会比蔗糖可乐“苦”、怎么把音乐和电影转录进仙人掌、怎么制造出一个不粘屎的马桶、如何走路十分钟就达到减脂目的(划重点!!!)
请千万不要以为这个系列纪录片只有这些见手青问题,他们还是有点正经节目的,比如:
前段时间被(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质疑过的“百年一遇”强降雨。说好的“百年一遇”,怎么年年都遇,有时候一年还遇好几次?
”百年一遇“其实是指:这么大量的洪水/降雨量平均每一百年出现一次的可能性,而不是字面意思看起来的“一百年出现一次”。而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案也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再比如简中常青话题“芯片”大战也是他们的选题:原来在芯片算力上,人类真的遇到了科幻片里才会出现的卡脖子式瓶颈,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芯片的发展到达了摩尔定律的极限。很多人在做的工作,就是在摩尔定律的天花板下,为不断发展的人类算力需求寻找更多空间。
*芯片那集节目甚至让我这样一个对电子产品毫无感知的人顿悟了为什么买电脑的时候要买m2芯片的而不是m1芯片,功德无量????
我们常常对一些话题厌烦,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上半瓶子醋的懂王太多令人生厌,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也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信源。在一切都快餐化 娱乐化 结论先行的时代里,大多数内容都急于把非黑即白、短平快的答案塞进网你嘴里,好奇心逐渐被土拨鼠一般重复的生活和四十秒的短视频磨平。
你开始变得对什么都不好奇,一切都渐渐变成了立场先行的预设。先问是不是 再问为什么 成为了惯例,后来只有是不是,再也没有人问为什么。
好像一切都变成了索然无味的陈述句,被逗号句号和抽象符号高度概括的生活。独独缺少了问号。
找到为什么,找到问“为什么”的能力,把问号找回来,或许能为这场平淡乏味增添一些起伏。
人到中年/成为社会人后觉得无聊,很大原因是失去了好奇心,无论什么事都是"been there,done that"的态度,觉得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但太阳底下永远都有新鲜事,我们缺乏的只是一点点好奇心,和找答案的方法。
重新挖掘好奇心,再在这个基础上慢慢长出"问问题"和"找答案"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这恰恰是这个系列片子能够给到我们的东西,一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一切发问的能力。
普通的内容给大脑灌输知识,厉害的内容传达一种方法。
我前段时间说,理想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就和徒步旅行一样,你无法被直接空降到目的地,只能徒步到达。其实对于思考而言也是如此,别人喂进你嘴里的终究不属于你,只有自己检索、调查、求证得来的才是自己的,这条关于思考的路没有别人可以替你走,只有独自完成。
现在很流行说什么结果才重要,过程不重要。不,过程非常重要,过程它证明了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过程它说明了你走过什么样的路,回答了你是谁。
我很喜欢英文里的一个单词【cultivate】,意思是开垦、耕作、栽培、培育。我想这就是我们可以对自己做的事情,把自己当作一棵小树,用持续不断的好奇心去滋养它,驱动它不断成长。
芯片那集有一个非常浪漫的结尾,研究员说:人类的算力到底有没有被锁死,是与不是都不是正确答案,破解每个时代“被锁死”之局的,往往是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和对恐惧的挑战,只要我们像之前的时代里一样保持探索,那我们对算力的探索就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戛然而止。
世界很糟糕,经济很完蛋,工作很讨厌,但至少,我们还拥有好奇心,这是为数不多能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东西。
—@MademoiselleCherie-Lu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