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府宣布全国所有中学将播放《混沌少年时》,由Netflix免费支持。 】

剧集四集,对应了孩子生长的四个培养皿。

在四层培养皿里,均预埋了不同程度的incels现象。

社会培养皿(权力系统,不可撼动之感)

校园培养皿(等级排名,身份认同)

家庭培养皿(言传身教,向上认同)

网络培养皿(意识形态复杂,发酵速度最快)

以上构成一个孩子的完整形态。

一镜到底手法:

一镜到底拍摄手法带出人物内在情感转换的魅力。

以往大多数电影使用一镜到底拍摄技术,或长段或一小节,重点都在环境的营造上。为塑造出无法喘息感,步步紧逼直到沸点时刻,构建压迫的外部环境,将人的紧张情绪调动到最大效用。

但《混沌少年时》中一镜到底的运用,紧贴人物内心跟随。在每一场对话和互动里,调动观众的共情力,一起去探讨和看见孩子的内在变化。

第一集,社会培养皿

...

第一集中导演带观众走了一遍从抓捕到关押的整个流程,环节清晰有秩有序。执法督查,武装警察,拘留登记警长,安全警卫,法证组,体检护士,社工,律师,执行程序极其完善。

其中incels的暗影:

第一幕。

执法男警督对儿子的“胃疼,不想去学校”选择忽略。

这也是大基数家长会做出的反应,无论这个学校有多差劲,孩子的躯体反应都是小事,只有去到学校坐在课堂上,才是正事。

第二幕。

警察的暴力执法中,身份压制,武力压制,环境破坏,对普通老百姓造成的惊吓不亚于应激性精神创伤的程度。

各方面力量都完全不对等的情况下,弱势的一方会因惊吓感而失去更多为自己争取和对话的可能性。

哪怕整个设置中看似很和善的“维权机构”,但其流程也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和心力。但是,赔偿不能作为掩盖暴力的正当手段。

第三幕。

有权力有职能的工作人员,对手无寸铁在慌乱中的老百姓没有解释的必要,没有安抚他们情绪的必要,强硬的达成目标即可。

程序即正义,所有人只用跟着程序走,只听在系统内的一方,外部人士没有任何发言权。

高位在上的程序,培养出只用于冰冷执行的国家机器,无需拥有共情力。

第四幕。

护士:“处理未成年案件总是让我心堵。”

律师:“破了我参与案件的最快记录。”

面对少年犯,女性护士的共情和男性律师的亢奋。

在谋杀命案面前,有人是伤心悲哀,有人是热血澎湃。

这两种态度反映出人性成长背后不同类型的培养皿。

...
(这件橙色上衣,让父亲看起来更像是罪犯。)

孩子与父母的等级关系等同于社会结构里的等级关系。

孩子只能听父母的,不能有自己的感受。不能忤逆整个社会系统的运作规则:孩子身份= 坐在学校里上课的人。

父亲在审讯之前,先一步对孩子进行“审讯”,更在乎是否会“出事”。

同样是被惊吓了一早上并尿失禁的孩子,并不在乎他本人的状态。

在审讯到「女孩身上有7处刀伤,和具体身体部位」时律师表示:可以暂停休息一下,进行私下的法律咨询,警察也有询问jamie的感受。

父亲简单的判断了一下jamie的状态,“you all right?”

表面是在询问你还好吗?背后含义:你还能撑得住吗?

父亲拒绝暂停,希望孩子顶住压力,继续把艰难的审讯做完。

父亲比警察更关心真相如何,而不是在我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让他陷入这个局面。

...

第一集后,人物jamie的画像:

「成绩好,聪慧伶俐,但有行为问题。没有好的榜样,道德是非判断模糊。

『不出卖朋友,讲义气,维护所在共同体。

「与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不做什么具体的事,运动看电影听音乐跳舞都不做,只是溜达。

『流于表面的消遣,不产生任何实质内容,空心状态。

「有良好的智识但没有承载的事项,精力将会被滥用。无爱好的危险性。

『通过网络认识社会,有性意识但无性行为。对性和权利无准确客观的定义。

「跟踪还是约会,指男性分不清喜欢与骚扰的边界。如第三集里监控室工作人员对心理评估师的无边界的肢体距离和语言侵扰。

第二集,校园培养皿

...

混乱的青春期和无序的校园环境。

青春期阶段:

自身不易控制的发展阶段,内在自我独立意识觉醒,与外部社会规范的的矛盾化,在树立价值观的年纪,遇上网络多元观的冲击。

他们正在经历这些。

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们,从身体、社交和情感上都在远离家庭,向外发展。他们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身份认同感和自主权。

在那个只有他们能定义的世界,向所有发起自己的控制权。

身体和思想上的变化冲击着刚刚起步的自我意识。

积极的认同能帮助他们找到目标和方向,而消极的认同则会带来巨大的情绪压力,使其做出不受控的冲动行为。

校方态度:

不管理,不制止,无良好的引导。

上课迟到的老师;毫无管控力的老师;没有耐心对话的老师;情绪波动大语气强硬有威胁的男老师。不想投入钱的校方管理者。

他们并不想花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这么一群看似无可救药的未成年人身上。

大概每届都是熬到毕业走人,或熬到犯错开除退学走人。没人想真正的帮助他们,把他们往正确的路上带。

连班主任都没有注意到jamie,回忆不起jamie的课堂状态。哪怕他成绩优异。

大家都呈现出不负责任怕负责任的态度。

...

其中incels的暗影:

第一幕。

互相不尊重的环境。

学生不尊重老师肆意表现霸凌和语言暴力。老师也不尊重学生,用震慑和威胁为主要沟通方式。

学校主要用视频教学,学生与老师间不产生实质的人际互动。

第二幕。

在操场上,女学生Jade狠狠打了男同学Ryan时。

身边围观打斗的孩子们,有举起手机拍摄的,有呐喊助威观看的。大家脸上都带着欢腾的笑脸,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哪怕会有人感到不适,也不想发声也不想挪开眼。

这与在网络上跟帖评论,围观行为,舆论造势,的现象程度高度相似。

第三幕。

在学校医疗室里,警督与Ryan的对话:

“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想要弄出个淤青眼,就跑去撞巴士候车亭。”

“小时候,大脑总会让你做出疯狂的事。”

“我曾经的确很受欢迎。”

(以上时刻女警长的表情是无语的。)

不禁想问:脸上挂彩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吗?男人都是以暴行为荣,受伤为荣的吗?

警督无意识表露出社会达尔文主义,一不小心的炫耀使得强者崇拜的棒子在这一刻又交接了。

受群体欢迎,受异性欢迎,被追捧,的确是重要并有价值的事。但不意味着一定要用暴力行为和将荷尔蒙情欲化来引人注目。

...

莱恩与警督奔跑的那场戏,从教室的窗户跳窗长距离奔跑。完成了他想要的大出风头得到瞩目的期望。

不排除是刚刚被警督的炫耀下了蛊,得到了驱动力吧。

新旧交替的反噬瞬间完成。

第四幕。

建立信任。

男警督与儿子单独交谈时,儿子先向老爸提出自己能帮到他,想给到他有效的信息。

但立马下一句就是:你是不是想走了,门就在那里,你要走就走吧。

前一秒伸出援手,后一秒让你离开。

表现了青春期的孩子对于大人的态度是非常非常在乎的。

尤其是,你是否重视他们口中说的内容,是否能够认真倾听他们说的话。

都是在判断我是否要跟这人建立好的联系好的关系。

“中餐厅里的薯条,是椒盐薯条配烧烤酱。”

在成年人的惯习中,薯条只能在汉堡店里吃。薯条只是汉堡的配菜,哪怕产品升级也带不到它。

但中餐厅里的薯条犹如青年人无限的创造力,薯条的美妙是可以被无上限开发的。

第五幕。

在两位警官走出教学区,再次表示这个地方臭得让人恶心。

这种生理反应不仅是对于环境的脏乱差的厌恶。

也是对整个校园的氛围和学生精神状态的反感。

同学们在已知真相的情况下。一位女同学的死亡,被一位同校男同学杀害。竟然毫不悲伤哀痛。

大家把发生在身边的死亡事件,像在谈论着一件网络事件一样的隔绝状态。

缺乏具身认知,情感冷漠的程度,极其恐怖。

...

而对这件事情最痛苦的人,是死者的好朋友Jade。

她痛苦到没人能理解和安抚的了她,每次对话,大人们人都想让她冷静下来。并且视痛苦为要被解决的问题,要为她提供心理医生。

莫大的讽刺!

真正需要心理医生的是那些依旧在操场打闹,在教室里捣乱,在走廊拿着手机刷消息的情绪隔离的孩子们。

最后,

导演引导大家探讨:为何多数案件都把大量的时间用来研究加害者,而对受害者关注甚少。

这也是社会系统的大问题。

受害者需要满足「完美受害者」的条件,才能避免公共舆论的二次伤害。

据统计,聚焦受害者瑕疵的报道点击量比中立报道高3.8倍。社交媒体人肉搜索使34%受害者和家庭成员遭受网络暴力。

虽然在法律上,受害者的行为并不影响对案件的定性和处理。

但媒体的报道会引起公共舆论的讨论,从而影响司法程序。

受害方不得发声,与加害者家庭一样的销声匿迹,的怪异现象,充满了社会滋生下的人性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