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电影设定在人类失去做梦能力的平行世界,一位女性追逐由“幻影”变成的怪物,怪物受伤后化为年轻男子,因自卫伤人卷入案件,侦探围绕神秘行李箱对其追捕,对峙中子弹击碎镜子里的倒影。影片穿插多线叙事,如雪地男子敲牙藏魂、霓虹吸血鬼故事等。
核心隐喻与争议:
全片以 “无梦的世界” 为背景,通过暴力、鲜血、烟雾和破碎的镜像,探讨现实与幻想的边界,但叙事逻辑断裂,被质疑是 “对观众耐力的考验”。毕赣通过拼贴默片、黑色电影、科幻等风格,构建了一场 “拒绝被理解” 的影像实验,最终留下 “现实是否因无梦而混沌” 的开放式思考。
影评的核心观点
正面评价:视觉与风格的实验性
- 独特的影像拼贴:导演毕赣在电影中融合了多种电影风格和时代元素,例如:
- 默片风格开场:用夸张的钢琴配乐、 sepia色调(棕褐色调)的标题卡(类似盖·马汀的电影),营造复古氛围。
- 德国表现主义:怪物首次出现在鸦片馆,场景充满阴影、几何线条和烟雾,类似经典恐怖片《诺斯费拉图》。
- 黑色电影(Film Noir):怪物变成困惑的年轻男子,卷入调查案件,场景以蓝色调、雨天、烟雾和镜子为主(如侦探在满是镜子的房间射击,让人联想到奥逊·威尔斯的《上海小姐》)。
- 霓虹吸血鬼故事:后期出现充满霓虹灯的吸血鬼题材段落,风格多变。
- 导演的野心:毕赣通过全新拍摄的素材,致敬不同电影时代(如默片、黑色电影、科幻),类似马克·卡曾斯的《电影史话》和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史》,但更注重用长镜头构建独立于现实的“未知世界”。
负面评价:叙事晦涩难懂
- 剧情难以理解:
故事设定在“人类失去做梦能力”的世界,女性主角追逐怪物的线索零散,涉及“行李箱的象征意义”“侦探追捕”“牙齿藏魂”等元素,但逻辑断裂,缺乏清晰主线。
多线叙事和时空跳跃(如雪地对话、不同时间线的角色)让观者难以定位,不知该关注什么。
- 观影体验两极:
影评人认为影片“故意隔绝观众”,长段场景让人感到无聊和困惑,甚至怀疑自己的“电影素养”。
无法判断导演意图:是想探讨“人与电影角色的情感连接”,还是单纯追求形式实验?剧情的混乱可能是“刻意为之”,也可能是“构思不足”。
总结:一场充满争议的实验
- 亮点:视觉美学大胆,对电影史风格的解构和拼贴具有创新性,适合喜欢先锋艺术电影的观众。
- 争议点:叙事混乱,缺乏情感共鸣,对普通观众不友好,被质疑是“耐力测试”而非连贯的故事。
一句话评价:这是一部让观者在“震撼的影像”与“崩溃的叙事”之间反复横跳的实验性作品,看懂与否可能取决于对毕赣风格的接受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