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狙击手》用原来的名字《最冷的枪》更加贴切些,尤其是大永最后对决约翰时候那种冷冽感。这真的是个好故事,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由有限的人物进行演出,妥妥的符合经典戏剧三一律特点,但整体影片效果远没有想象中好,不说和《长津湖》系列比,甚至《集结号》中抗美援朝部分似乎都比这部戏出彩些,我觉得大致有以下几个问题:

1,整部电影节奏感很差,前期铺垫有些不足,五班突然就上战场和美军伏击狙击手来了场遭遇战。问题在于,整部电影的主场景就是那片坡地,在双方对峙时候的层次感很差,我看电影时老是觉得坡地的戏很快就完了,应该转换到其他场景,没想到打到最后都在那不动。这种有限空间对决最易出现令人窒息的错愕和僵持,可惜本片中完全没有看到,没有强烈的气氛营造感。

2,剧情有逻辑上的问题。比如,五班作为精锐狙击班组,在开阔地猝然发现自己人躺在那里,对面又有一片看似废弃的工事,刘班长那么丰富的战斗经验,肯定应该做一个详尽侦查,看看有没有埋伏。如果确定没有敌人,也不该全班都下去抬人,至少观察组,狙击组,抢救组应该有分工。但片中这些完全没有,似乎就是故意中埋伏以推进剧情。

亮亮作为侦查兵中枪后利用小孩子带出情报的桥段很好,但亮亮明明会朝鲜话,还让孩子陪他躺了会儿,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小孩让他去找志愿军把头上的情报传递出去呢?反正敌人的角度也根本看不到他们说话。结果小孩幸运的没有被打离开了战场,又不明所以的回来送人头,亮亮的努力几乎前功尽弃,这是经验丰富的侦查员应有的水平?

当全班伤亡惨重被对方火力压制,但有安全通道可以撤退时,刘班长的决策不应该是暂时撤退,组织增援部队反击吗?即使为了亮亮身份不能落在敌手,那派两个人回去找连长增援总可以吧?美军狙击手已经将志愿军逼入预设阵地,但火力上有明显缺陷,就是没有火炮。这种情况下与其浪费人命和对方对狙,不如调两门60炮上来在反斜面把这群老鼠给轰出工事,都五次战役后的相持阶段了,志愿军是有这个火力的。

此外,用铁板做掩护的桥段不错,但缺乏军事常识。美军狙击手使用的M1C和M1941狙击步枪都用的是全威力步枪弹,看起来直线距离不到200米,那么薄的钢板是挡不住步枪弹的。这点《长津湖》里面就做的好,想挡住同款M1919机枪子弹射击的钢板,就必须两个人才能抬得动,而且得是装甲车上拆下来的装甲钢,不是什么钢板都可以。

3,全片煽情的点似乎很不到位,观众情绪没调动起来就强行煽情,而不是情感慢慢递进式的爆发,比如为了让亮亮不睡而唱的志愿军军歌,然后刘班长带着两个兵边唱边哭,感觉相当的突兀。大永这个角色没事就一脸泪,造成他最后对决化身白幽灵的冷酷感不足,到最后,我还担心他输给约翰这个老油条。

4,志愿军狙击手开枪是后子弹慢动作纯粹浪费特效,完全不如美军狙击手狙杀时的凌厉感,一枪毙命比什么特效都好。而为旁白的确十分的出戏。我的理解,最冷的枪,在开枪之前应该万籁俱寂,冷到骨头里面,不是突然插一句话外音把观众情绪给带出来,这也是气氛营造上的败笔。其他诸如服化道,镜头色彩运用,真的没有突出一个冷字,对比下老谋子《悬崖之上》的色彩运用,也是大量的雪景,差的不是一个档次。

所以啊,主旋律作品要拍好真的不容易,不是谁都可以吃这个所谓的红利。以前拍摄红色经典的导演演员,很多都有真实的战斗经验,所以拍出来的东西个顶个的真实。现在能突出这种真实感,气氛感的,还真只有吴京了。老谋子要为她女儿铺路,想吃主旋律这碗饭,恐怕得让女儿去真正的部队服个役,去田野种个地,去工厂做做工挤挤公交地铁,在广阔天地中去体验真实,不要进门大house,出门劳斯莱斯,这样除了把自己养成富贵闲人外,没有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