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真实是痛苦的,大多数人不愿面对,也劝当事人淡化,以社交压力的形式。

电影开篇,失去女儿的母亲(女主人公),在广告牌上痛斥警察局不作为。

警长尝试了很多,但仍无线索,有遗憾和愧疚;警员、牙医、和教父一边同情着她女儿的死,一边又劝她不要这么激进,怎么看都像是 “嘴上为你好”,但心里是 “不要拿你的破事来烦我们的心情”;就连儿子和前夫也加入到劝说队伍,他们选择忘掉痛苦,屈服于大众。

2、做好事和做坏事的可能是同一个人,只是不同时间下,呈现的两面。

感情激进、冲动易怒的警员,在看到广告牌上有警长的坏话,就要去逮捕广告商;

在爱戴的局长自杀后,起先是晕了过去,然后更是以“遵警长遗志”的名义,殴打广告商。可在读了警长留下的信之后,也是他,冒火带出重要资料;哪怕被解雇警员身份后,听到有关嫌疑人谈话,也是以烧伤后的身体,去承受着挨打,只为了获取到嫌疑人的DNA样本,这一次,他也是“遵警长遗志”。

为死去女儿奔走的母亲,一路坚持,可看到广告牌被火烧后,也是将怒火撒到了警局上。可看到从火海里面还有人出来,甚至都没有上前施救,被盘问时,也谎称自己不在场,哪怕是说成和另一个男人在交往。那一刻,她退缩了,甚至没有前面那位激进警员的坦然。

3、终于翻过一座山,后面可能是河流,也可能是另一座山。

广告牌的续费,差点让生活紧迫的女主人公没了志气,此时恰好收到一笔捐款,是来自她攻击的警长的;作为希望的广告牌被烧,让女主人公怒烧警察局,但放火的人却是她依然心存感情的前夫;好不容易拿到嫌疑人的DNA样本,但新警长却是一套官僚作风,说对方涉密无法继续调查。

成长的课题之一,大概就是接受这种复杂性。

- 哪怕警长人品很好、也尽了力,但承受着伤痛的母亲,依然可以去控诉警长,因为破案是对方职责所在。而警长的广告费支持、激进警员的冒火资料保护,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认可。

- 哪怕激进警员殴打了广告商,后者在医院听到警员的道歉后,也愿意递一杯橙汁。毕竟个体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要执着于对方的一件事不放。

- 激进警员和女主人公在对警察系统不抱希望后,近乎绝望之下,选择自己去执行正义。但是在路上,彼此问及是否真的要开枪杀死嫌疑犯时,也是回答 not re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