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美苏争霸大背景下的谍战小插曲。

在赫鲁晓夫时代,苏联除了已经攒足了的国家民族自信,开始抱着相对包容的态度与西方国家打交道。赫鲁晓夫也深知虽然苏联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但在经济军事文化体育国家影响力等多个领域依然无法与美国全面抗衡。

所以赫鲁晓夫采取的策略就是以虚张声势为主,试图在各个领域用最小的代价换取美国花大力气应对,以此来消耗美国的国力资源。随后发生的柏林墙事件、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基本上都是苏联付出了较小的代价扰乱了美国的战略布局。尤其是越战,让美国吃了大亏,中国也费了大力气,但统一越南后的越共毫不犹豫的倒向了苏联,简直让苏联赚翻了。

古巴导弹危机也是一次博弈,苏联早得知美国在土耳其部署了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但是苏联当时无论核弹头数量还是能打到美国本土的载具都远少于美国。如果这时候勒紧裤腰带,把经济重心全部转移到军事生产上来,对于刚刚在战后稍有起色的苏联经济将会是巨大的负担,很有可能导致经济体系急速崩溃,进而导致国家崩溃。但是如果不公开应对美国在苏联周边的核威胁,那么苏联政府依靠二战胜利凝聚的民心威望就会受损,华约里的一众等着跟着苏联老大喝汤的小弟们也会出现离心离德。

赫鲁晓夫深知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这个道理,于是想出个捷径,就是在美国眼皮子底下的古巴来部署核弹,这样就拥有了和美国“相互确保摧毁”的资本。赫鲁晓夫一面对外向美国示好示弱,一面偷偷的把核弹一批批的运到古巴,计划是部署60枚。在1962年8月美国得到了情报,在10月通过U2的高空侦察确认的时候,苏联已经部署完成了42枚核弹。

肯尼迪政府恼羞成怒,感觉自己被欺骗和侮辱了,随即部署了大量海空军封锁加勒比海,佛罗里达也部署了大规模登陆部队,全球各地的美军基地都进入了紧急状态。架势摆的十足,但美国并不想轻易开启赌国运的战争,当然,苏联更不想了,于是大家还是坐下来谈判。

结果就是苏联公开撤走了古巴核弹,随后美国秘密撤走了土耳其的核弹。单看结果,美国和苏联都并没有损失什么。但是苏联因此争取到了时间,随着赫鲁晓夫经济改革措施的落实,苏联逐步的具备了扩充军事实力尤其是核武库的经济基础,美苏在军事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小。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依靠吃赫鲁晓夫时代的经济基础老本,硬生生的把军事实力提升到美国之上,形成了苏攻美守的格局,也间接促成了后来美国抛弃台湾政权与中共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在这个历史大变局时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之间谍战也是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涌现出了各种经典案例。两边都想拼命获取对方情报,又都想方设法提防对手,在两边的一些著名的情报机构里,比如CIA,KGB,军情六处等,都有对方安插的眼线,双方你来我往的好不热闹。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情报人员任务失败暴露身份被抓的事情也是家常便饭,有外交身份作掩护的还好最多也就是直接驱逐出境,但是非外交人员的间谍行为面临的通常就是酷刑甚至死亡。

苏联在斯大林时代对待外国间谍相对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是直接枪毙完事,有时候甚至连审判都免了。至于自己的间谍被对方抓到了,那也自求多福吧,国家没那么多空闲资源来管你。到了赫鲁晓夫时代,提倡与西方对话,可以适当的做一些利益交换,于是互换被俘的谍报人员就有了可操作性。本片中的英国商人Greville就是依靠这种方式最终活着回到了英国,他也应该感谢赫鲁晓夫,要是还在斯大林时代,大概率直接拉树林子里枪毙完事。

在影片中只出现了短短几个镜头的赫鲁晓夫其实也是个有意思的人。他主政苏联虽然只有9年,但就在这9年里,苏联在某些领域逐渐赶上甚至超过美国,逐步成为两极格局中的超级大国之一。在他去世后,虽然苏联主流媒体很少提及,但依然有不少民众自发对其悼念,这在苏共领导人的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倘若赫鲁晓夫多执政几年,或者他的继任者也能继续按照他的模式来领导苏联,恐怕现在依然还是美苏两极格局下北约和华约对峙的大局面。

苏共历任领导人都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家庭,没有一个是富豪或勋贵二代,赫鲁晓夫也不列外,他父母都是贫苦农民。即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长大,并且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成功站到了苏共领导层的C位,他依然保留了性格中幽默和相对宽和的一面。

有个小故事,一次在苏共大会上,赫鲁晓夫正在发表演讲,历数斯大林时期的各种错误。这时候从台下传来一个小纸条,上面大意是“既然你认为那些是错误,为什么当时不提出来呢”。赫鲁晓夫看完并没有生气,拿起扩音器大声的读出了纸条内容,并且问是哪位同志写的,请站起来。问了好几遍都没有人回应。于是他说:我当时和你面临的情况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