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讲到了很关注的两个话题,亲密关系和救赎。

父女关系
姐姐和爹在餐厅里对谈,姐姐讲话质疑爹避重就轻所答非所问,自顾自讲话,那种谈不到一起,不被看到、感受不被倾听的压抑氛围很戳人心,后面拒绝出演爹的作品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爹会为自己生而不养孩子所导致的后果反省吗?爹在面对拄拐杖的朋友时说出自己除了电影以外其他事都不擅长。也许反省是有的,但是不多。

在和两个女儿吃饭的那场对谈中,爹问出了最犀利的两个问题,也是十分老中的问题,真是天下父母同样的让人眼前一黑的发问时刻。婚和育。怎么会有人喜欢一个性格暴躁的你呢?你一个人生活会孤单怎么可以没有孩子陪伴呢?像极了我的父母。忍不住想痛斥爹的推卸责任,孩子的性格和情感障碍,他就没有一点痛心吗,不仅没有为此后悔还在这里把它当作一个问题病症一样丢到孩子脸上直戳她的痛处,看的让人心痛,实在是感同身受。可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是无解的。性格不暴烈就能得到关注与认同吗?有家就有了爱吗?有小孩就不会孤单吗?婚育是最简单粗暴且解决不了问题的办法,电影提出了这个问题,敲击着我们依然困惑无解的心,也牵引着我们继续去探寻着生命这场关于爱的旅途的终极答案。

很喜欢这部电影戏中戏的转场设置。在爹“灵魂拷问”后,姐姐痛苦,自我拉扯,这是她自己的苦,也是她所扮演角色的苦,仿佛只有戴上戏中人的面具之后,她才能面对自己的困境,才能把压抑的情绪借机抒发,才能打开心门找寻出口。姐姐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主体性的女性。她从角色里开启了细腻的探索,探索角色内心,揣摩情绪和感受,以此为镜照鉴自己,理解自己,和自己相处。她的角色充满着表现力,或许正是因为她自己用力的探索创作,努力地生活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让自己也充满着生命力。

爱真的很容易模糊和掩藏掉很多东西。女儿的情感障碍,是缺爱吗?是也不是。很大程度家庭关系和父亲缺席是要为此负责,而不是简单指责。她真的爱无能吗?她无奈问着妹妹为什么没有被影响到,还在成年后建立家庭养育小孩,而妹妹讲出,其实是姐姐幼时陪伴与照顾呵护给了很大的温暖和安全感才让妹妹成为现在的样子。看似一无所有的姐姐,曾经给了妹妹最美好的包裹。瞬时被姐妹间温暖的感情治愈了,此时此刻她们是彼此最大最真的救赎。

妹妹没有受伤害吗?妹妹是一个看似柔和的调停者,试图缓解着父亲和姐姐的关系,也一直关注着姐姐的状况。然而在妹妹对爹直抒胸臆的那场戏才看到她也有被抛下的情感缺口,在爹从小缺席这件事里,无人幸免。

爹生病住院直到最后在又一个戏中戏里结尾,留下空白。看似有点俗套,有点圆满,但创作者一笔带过,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去解释,轻轻松松。那些爱的裂缝和情感的缺口仿佛在笑容里慢慢愈合了,也许姐姐参演了爹给的角色以后又有了新的成长和体悟。

我们在祈祷的时候,不是真的相信上帝,而是下跪的时候我们已经绝望了。

露天电影除了凉风还伴有细微的雨丝,在这部电影的加持下,一切氛围都更好了,观影体验也妙不可言。电影在抚慰着我们,也触及了内心深处那些隐藏很深的柔软处。

今年平遥的第二场电影,依然是惊喜。